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剧不可“失事求非”

(2013-03-25 17:27:16)
标签:

张超球

评论

历史剧

问题

分类: 影视评论

   年来,总听到不少青少年学生谈出一些怪问题。比如说,慈禧太后“对历史有功”,李鸿章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叛徒”,等等。

    诸如此类议论,听来着实叫人迷惑不解,也让人为此非常忧虑

    我知道,这些谈论历史人物是非的青少年,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读了有些历史传说,或看了其他“改编”、“戏说”等历史剧作后,发表的一些感慨。这,不能责怪这些学生的无知,而是应检讨我们有关的出版部门。是他们审查批准发行的一些不合历史史实的劣制作品,或哗众取宠的东西误导了部分学生。

    我记得,自己在大学学习《文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概论》和《古代文论》等课程时,教授们就引经据典地教导过我们:史学家的历史观是实事求是,研究历史是为了发掘历史的精神;而文学家的历史观呢,是“失事求似”,写作历史是为了发扬历史的精神。这就是说,文学应敬畏历史、尊崇英雄、鞭挞丑恶。因此,作为文学家,在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时,可“失事求似”,而绝不可“失事求非”

    我还记得,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历史题材的作品,都必须严格遵循如下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一是,创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今天的社会服务的,必须特别强调作品的审美理想;

    二是,创作出的作品,必须是“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合理统一”,从而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

    谈到上述第一条原则,我记起恩格斯在这方面说过的两段话。他指出:“主要的出场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来自琐碎的个人欲望,而正是来自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他还提出,体现“戏剧的未来”的审美理想,应当是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历史剧作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便是:勾勒出广阔的历史背景;尽可能地忠于历史的总体风貌和基本事实;正确表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性质和特征;表现历史潮流,发掘思想深度,展示审美理想,折射时代精神。一句话,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要坚持揭示历史真实、历史规律同艺术虚构、艺术规律的辩证统一。

    在前些年一些戏说、或改编的历史作品中,却违背这些基本的原则,出现了一些完全不顾史实、胡编乱造的东西。让人觉得不对味而且反感。这些年来,我之所以一直坚持看央视播出的历史剧,不大看没有评为优秀作品的历史剧和历史小说,并不只是觉得央视播出的作品,档次高、品味正,而是怕被一些不合历史真实的剧作“戏说”而被“俘虏”了过去。因为,在2003年春节,看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跨年大戏——60集的《走向共和》等大片之前,有些近代历史的东西到底怎样,我也搞不太清楚。至于有些剧作或小说,采取正戏反唱或反戏正唱的表现手法,我就对之十分反感了。像慈禧太后,这个已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封建专制者,那么反动、那么顽固、那么残忍、那么遭世人唾弃的历史罪人,却被有的电视剧描绘成开明、仁厚、体恤下属、共赴国难的皇太后!写李鸿章的卖国行为,也要凭空添上几分从容、镇定和悲壮的英雄气概!而把出身雇农、才智出众、英勇善战、从士兵位跻统帅的李秀成,说成是太平天国的“叛徒”!这完全是颠倒了他为太平天国浴血奋战、被俘后仍英勇不屈的历史史实!这,洒完一腔热血倒地的英雄,何以安宁?!

    谈到上述的第二条原则,人们都是清楚的,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而历史的必然性往往通过偶然性为自已的发展开辟道路。又如恩格斯所说:“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应当表现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偶然性,这有助于启发人们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更加全面的体察,避免形而上学,增强科学认知的自觉性。而有些剧作,特别是有些历史小说,十分明显地消解和颠覆历史的真实性、本质性、必然性和规律性,通过历史的文本化,借复原丰富历史真相的名义,刻意消解历史,把历史演绎成偶然性事件的堆砌,制造出一个个偶然性主宰世界的神话。这种思维意识创作出来的作品,到底要给我们的社会、我们人民教益什么呢?

    总之,“历史并非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历史问题,只能“零容忍”。对历史本来面目的捍卫,就是对人类未来的负责。同样,不违背所表现历史对象的基本性质,尊重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和规律性,既是艺术创作应当恪守的一条底线,更是纯正和增强中国风正能量的根本出发点。

    然而,有的人,歪曲历史真相、否定历史定论,不讲道德良知,大搞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艺术渲染制造视觉幻象,诱发观众产生逆反的接受心理,大书特书好的历史人物“坏的方面”,或者大书特书坏的历史人物“好的方面”。如此,将误导人们,特别是误导青少年学生,对历史上的好人爱不起来,对历史上的坏人恨不起来,而化凶残为一笑,或戏忠烈为一谑!如此,将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情感评价、爱憎态度,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如此,将会让这种轻狂和嬉戏的历史作品,消解民族精神,玷污人们纯洁的思想情感,毒化正直的伦理道德情操,毒害青少年学生正义、高尚的人格追求和精神境界!

    试问:这样做,对实现我们追求美丽的中国梦、人人都在其中出彩,又有何益?

    因此,还是一句话,历史不容虚无历史剧不可“失事求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