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心得体会
(2013-07-04 09:25:00)这学期我有幸参加了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我反复认真地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北京师范大学林秀艳三位老师的视频讲座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其作用不言而喻。
修订后的课标不仅要求“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更加强调写字姿势要正确,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感受阅读的乐趣之外,还要注意爱护图书。这些看似与“语文”学习“无关”的细节却渗透出了课标对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依据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学生须积累认识常用汉字2500多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至1000个汉字,统一变为800个汉字。
我一直从事中低年级语文教学,对这一点体会更深。单单一年级下册教材,需要孩子们会写的字就达到了290之多,在授课的过程中的确困难比较大,而孩子掌握起来也困难,加上小学生手肌肉不够发达,写得慢,吃力。识字量过大,容易引起他们的厌学情绪。新课标恰好对这一点进行了修正,对不常用字的要求降低,这的确是一项合理的改变。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到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科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
又一轮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站在讲台上的我对我所从事的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情愫。但我也深知,理论还要有实践来践行,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