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1、在土方施工中根据土的( C ),可将土石分为松软土、普通土等八类。
A、粒径大小 B、承载能力
C、坚硬状态 D、孔隙率
2、从建筑施工的角度,可将土石分为八类,其中根据( ),可将土石分为八类.( C )
A粒径大小 B.承载能力 C.坚硬程度 D.孔隙率
3、根据土的坚硬程度,可将土石分为八类,其中前四类土由软到硬的排列顺序为( A )
A松软土、普通土、坚土、砂烁坚土
B普通土、松软土、坚土、砂烁坚土
C松软土、普通土、砂烁坚土、坚土
D坚土、砂烁坚土、松软土、普通土
4、在土方施工中,根据土(岩)的开挖难易程度将土石分为( B )。
A、八类,其中一至五类为土,六至八类为岩石
B、八类,其中一至四类为土,五至八类为岩石
C、六类,其中一至三类为土,四至六类为岩石
D、十类,其中一至五类为土,六至十类为岩石
5、自然状态下的土经开挖后,体积因松散而增大,以后虽经回填压实,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性质;称为( b
)
A 土的流动性 B
土的可松性 C
土的渗透性 D
土的结构性
6、、下列情况中,计算土的体积用最后可松性系数的是( B )。
A、计算挖出土的运输车辆 B、计算回填土的土方量
C、计算挖土工程量 D、计算挖土机械工作数量
7、根据土的可松性,下面正确的是( B )
A.V1>V3>V2 B.V1V2>V3 D.V1
8、某场地平整工程,有40003 m的填方量需从附近取土回填,土质为密实的砂土(ks=1.35,ks’=1.15)其 填土的挖方量为( B )3 m。
A、2986 B、3478 C、4000 D、4600
9、某土方工程挖方量为100003m,已知该土的Ks=1.25,K′s=1.05,实际需运走的土方量为( C )3 m。
A、8000 B、9620 C、12500 D、10500
10、基坑体积为5000 立方米,坑内基础所占体积为3000立方米,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为1.30,最终可松性系数为1.05,则该运走( C )立方米松土
A.3000 B.3900 C.4024 D.2000
11、某密实状态粉质粘土体积10m3,开挖后松散体积12.5m3,回填压实后体积为10.6m3,
该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为( b )。
A. 1.18 B.1.25 C. 1.06 D.0.8
12、已知某场地需开挖基坑2000m2,若室外地坪以下基础体积1000m2,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为1.1,最终可松性系数为1.05,则该工程需要外运土方( c )m 2.
A 1050 B 500 C 1152 D 2095
13、某基坑开挖土方量为V1,基础在坑内占体积为V2,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和最终可松性系数分别为Ks和K’s。则该基坑除留下回填用土后的多余土方外运量为( d )。
A、 (V1-V2)Ks B、(V1-V2)Ks/K’s
C、V1Ks-V2Ks/K’s D、[V1-(V1-V2)/ K’s ]Ks
14、基坑边坡坡度是以( )之比表示。
A.高度H与底宽B B.底宽B与高度H
C.长度L与高度H D.长度L与底宽B
15、、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下列何种情况对土方边坡稳定较为有利( C )。
A、边坡坡度越大 B、边坡坡度系数较小
C、边坡坡度系数较大 D、不能确定
16、某基坑坑底面积为2.4m*3.6m,室外自然地面标高-0.45m,基底标高为-2.45m,四边放坡开挖,坡度系数为0.45,基坑开挖土方量为(
)
A.17.28m3 B.29.7 m3 C.30.24 m3 D.45.36 m3
17、某工程60个混凝土独立基础,基坑坑底面积为2.4m*3.6m,室外自然地面标高-0.45m,基底标高为-2.45m,四边放坡开挖,坡度系数为0.45,每个基础体积为6.9 m3,试问回填基坑土的预留量(松散状态)(
)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Ks=1.20,最终可松系数Ks′=1.05。
A.1333.71 m3 B.1400.40 m3 C.1500.4 m3 D.1600.46 m3
18、对计算土方机械生产率、平衡调配土方量有很大形响的是( B )。
A、土的渗透性 B、土的可松性 C、孔隙比 D、含水率
19、土的天然含水量是指(B )之比的百分率。
A土中水的质量与所取天然土样的质量
B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的固体颗粒质量
C土的孔隙与所取天然土样体积
D土中水的体积与所取天然土样体积
20、某土石方工程取天然土样1千克,经充分干燥后称得重0.8千克,其天然含水量为( D )。
A、0.2千克 B、0.25千克 C、20% D、25%
21、在同一压实功条件下,对土粒压实质量有直接影响的是( D )
A.土的颗粒级配 B。铺土厚度 C.压实遍数 D.土料含水量
22、土的天然密度是指( A )。
A、土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
B、土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C、土的固体颗粒质量与总质量的比值
D、土的固体颗粒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
23、土的干密度是指( D )。
A、土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
B、土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C、土的固体颗粒质量与总质量的比值 D、土的固体颗粒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
24、在土方填筑时,常以土的( C )作为土的压实标准。
A、可松性 B、天然密度 C、干密度 D、含水量
25、填土必须按规定分层压实,取样测定压实后的干密度,应有( C )以上符合设计要求,其余最低值与设计值的差不应大于3 /08.0cmg,且不应集中。
A、70% B、80% C、90% D、100%
26、填土的密度常以设计规定的(D )作为控制标准。
A可松性系数 B孔隙率 C渗透系数 D压实系数
27、平整场地是指就地挖填找平,厚度在( B )以内的挖土工程。
A.±20cm B.±30cm C.±40cm D.±50cm
28、场地平整前,必须确定( C )
A.挖填方工程量
B.选择土方机械
C.场地的设计标高 D.拟定施工方案
29、场地平整中,好的土方调配方案应使( D ),又能方便施工。
A、场地内挖土量最小 B、场地内填土量最小
C、场地内挖填平衡 D、土方运输量最小
30、土方工程施工前通常需完成一些必要的准备性工作不包括( a
)
A.垂直运输机械的进场 B.临时道路修筑 C.供水与供电管线的敷设 D.临时设施的搭设
31、施工场地内主要临时运输道路路面按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 d
)
A.4m B.5m C.6m D.7m
32、场地平整时,挖方区和填方区分界线,通常称为场地的( c
)
A
边界线
B
分界线
C
零线
D 边线
33、场地平整时,场地土方量计算采用较多的方法是( c
)
A 直接计算法
B 间接计算法 C
方格网法 D
几何法
34、确定场地设计标高原则通常是( c
)
A 挖方量最少
B 填方量最少
C 场地内挖填方平衡原则
D 方便场地排水
35、某管道敷设工程,拟在湿度较小的粘土中开挖一深度为2.8m的沟槽,较为经济的支撑方法是 ( A )。
A、断续式水平挡土板支撑 B、连续式水平挡土板支撑
C、垂直式挡土板支撑 D、钢筋混凝土板桩式支撑
36、某工程敷设市政管线,设计要求沟槽深度为4.5m,土质为松散、湿度大的土可采用 ( B ) 的支撑方法。
A、断续式水平挡土板支撑 B、连续式水平挡土板支撑
C、地下连续墙支撑 D、钢筋混凝土板桩式支撑
37、某工程敷设市政管线,设计要求沟槽深度为6m,土质为湿度大的粘土可采用 ( C ) 的支撑方法。
A、断续式水平挡土板支撑 B、连续式水平挡土板支撑
C、垂直式挡土板支撑 D、钢筋混凝土板桩式支撑
38、( a
)适于能保持直立壁的干土或天然湿度的黏土类土,地下水很少,深度在2m以内的支撑。
A.间断式水平支撑 B.断续式支撑 C.连续式水平支撑 D.连续式或间断式垂直支撑
39、以下支护结构中,既有挡土又有止水作用的支护结构是( d )。
A.混凝土灌注桩加挂网抹面护壁
B.密排式混凝土灌注桩
C.土钉墙
D.钢板桩
40、以下支护结构中,无止水作用的支护结构是( a )。
A.H型钢桩加横插板 B.地下连续墙
C.深层搅拌水泥土墙 D.密排桩间加注浆桩
41、降水方法可分明排水和(A )
A.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 B.井点降水法
C.集水井降水法 D.轻型井点法
42、基坑降水工作应持续到( )施工完成。
A、垫层 B、基础混凝土浇筑 C、基础(包括地下水位以下回填土) D、基础拆模
43、降水深度不大,且土的渗透系数K< 0.1m /d,时,宜采用那种井点降水( C )。
A、轻型井点 B、喷射井点 C、电渗井点 D、管井井点
44、当基坑降水深度超过8m时,比较经济的降水方法是( D )。
A、明沟排水法 B、轻型井点法 C、管井井点法 D、喷射井点法
45、在土的渗透系数大、地下水量大的土层中,宜采用( C )降水。
A、明沟排水法 B、轻型井点法 C、管井井点法 D、喷射井点法
46、下面防治流砂的方法中,那种方法是根除流砂的最有效的方法(
)
A.水下打挖土法 B.打钢板桩法 C.土壤冻结法 D.井点降水法
47、含薄层粉砂的粉质黏土若降低水位深度2~6m,宜采用(
)降水。
A.单层轻型井 B.多层轻型井点 C.喷射井点 D.管井井点
48、某沟槽的宽度为7.8m,轻型井点的平面布置宜采用(
)布置形式。
A.单排井点 B.U型井点 C.双排井点 D.环形井点
49、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时,若沟槽宽度和降水深度分别不超过(
)时,平面布置可用单排线状井点。
A.5m,5m B.5m,5m C.6m,5m D.6m,6m
50、某管沟宽度为8m,降水轻型井点在平面上宜采用( B )形式
A单排 B双排 C环形 D.U形
51、在轻型井点平面布置中,对于面积较大的基坑可采用( c )。
A、单排井点 B、双排井点 C、环形井点 D、U形井点
52、面积较大的基坑可布置为( b )井点,以利挖土机械和运输车辆出人基坑。
A.环状井点 B.U形井点 C.单排线状井点 D.双排线状井点
53、轻型井点管距离基坑一般不少于( c )。
A、0.2~0.3m B、0.3~0.5m C、0.7~1.0m D、1.0~1.5m
54、当沟槽宽大于6m 或土质不良时,轻型井点降水平面可采用( B )布置。
A.U型 B.双型 C.环型 D.单型
55、井点管的埋设深度"的计算式中,i表示地下水降落坡度,对于环状井点,i取( b )。
A.1/5 B.1/10 C.1/15 D.1/20
56、井点管的埋设深度"的计算式中,i表示地下水降落坡度,对单排线状井点,i取( c )。
A.1/2 B.1/3
C.1/4 D.1/5
57、某基坑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基坑开挖深度 4m ,要求水位降至基底中心下 0.5 m ,环形井点管所围的面积为 20 m × 30 m ,则井点管计算埋置深度为( C )。
A、 4.5 m B、 5.0 m C、 5.5 m D、 6 m
58、井点管距离基坑壁不宜小于0.7~1.0m,以防( b ) .
A.影响井点布置 B.漏气 C.流砂
D塌方
59、.井点管的进设工艺(
)
A.①铺设集水总管③冲孔②沉设井点④填砂滤料、上部填粘土密封⑥用弯联管连接井点管与总管⑤安装抽水设备
B.③冲孔②沉设井点管④填砂滤料、上部填粘土密封①铺设集水总管⑥用弯联管连接井点管与总管⑤安装抽水设备
C.⑤安装抽水设备③冲孔②沉设井点管④填砂滤料、上部填粘土密封①铺设集水总管⑥用弯联管连接井点管与总管
D.⑤安装抽水设备③冲孔②沉设井点管④填砂滤料、上部填粘土密封⑥用弯联管连接井点管与总管①铺设集水总管
60、轻井点施工工艺流程中,放线定位后,安装井点管、填砾滤料、上部填粘土密封前所进行的工作是( a
)
A.铺设总管 冲孔 B.安装抽水设备与总管连通
C.安装集水箱和排水管 D.开动真空泵排气、再开动离心水泵抽水
61、轻型井点系统使用时,正常出水规律是( b
)
A.先小后大,先浊后清 B.先大后小,先浊后清
C、先小后大,先清后浊 D、先大后小,先清后浊
62、一般排水沟的横断面和纵向坡度不宜小于(d
)
A.0.4m*0.4m,0.1% B.0.5m&0.5m,0.1% C.0.4m*0.4m,0.2% D.0.5m*0.5m,0.2%
63、排水沟和集水井应该设置在基础范围以外,集水井每隔( b
)设置一个,其直径和宽度一般为0.6m~0.8m。
A.10m~20m B.20m~40m C.30m~40m D.30m~50m
64、下列哪一种土层中最有可能产生流砂( a
)
A、粉细砂 B、中砂 C、粘性土 D、卵石层
65、某基槽宽度7 m,采用井点降水降低地下水位,则井点管平面布置方案选用(
b)。
A、单排布置 B、双排布置
C、环形布置 D、U形布置
66、流砂形成主要的原因是( c
)。
A 有动水压力 B 有细砂、粉砂土层
C 动水压力大于或等于土的浸水重度 D 动水压力小于土的浸水重度
67、回灌井点应布置在降水井的外围,两者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 c
)
A.4m B.5m C.6m D.7m
68、回灌井点的回灌水必须具有规定压力,一般不小于( b
)Mpa
A.0.01 B.0.05 C.0.1 D.0.5
69、管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d
)
A.地面水流动作用 B.地下水动水压力或等于土的浸水密度
C.土方开挖的作用 D.承压水顶托力大于坑底不透水层覆盖厚度的重量
70、深基坑上下应先挖好阶梯或支撑靠梯,或开斜坡道,采取防滑措施,( d
)踩踏支撑上下。
A、可 B、宜 C、不宜 D、禁止
71、已知某基坑的开挖深度为4m,采用放坡开挖,坡度系数0.5,则其边坡宽度为( A )。
A、2m B、3.5m C、4m D、8m
72、某路基路堤填筑,需从350米处茺地里取土,地形起伏不大、土质为三类土,挖时土的含水量为25%,用( b
)土方机械生产效率最高。
A 推土机 B 铲运机 C 反铲挖土机 D 正铲挖土机
73、基坑挖好后应立即验槽做垫层,如不能,则应( D )。
A.在上面铺防护材料 B.放在那里等待验槽
C.继续进行下一道式序 D.在基底上预留15-30cm厚的土层
74、当采用人工开挖时,若基坑开挖后不立即进行下道工序,应在基底预留( B )的土层不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前再挖至设计标高。
A、0--100mm B、150--300mm C、300---450mm D、450--600mm
75、基坑采用单斗反铲挖土机进行开挖,为防止基底土被扰动,结构被破坏,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出( C )高度的土方,待基础施工前用人工铲平修整。
A、0--100mm B、150--300mm C、200-300mm D、400--500mm
76、正挖土机挖土的特点是(B )
A后退向下,强制切土 B前进向上,强制切土
C后退向下,自重切土 D直上直下,自重切土
77、正铲挖土机的挖土特点是( B )。
A、后退向下,强制切土 B、前进向上,强制切土
C、后退向下,自重切土 D、直上直下,自重切土
78、反铲挖土机的挖土特点是( A )。
A、后退向下,强制切土 B、前进向上,强制切土
C、后退向下,自重切土 D、直上直下,自重切土
79、可进行场地平整、基坑开挖、土方压实、松土的机械是(A )
A推土机 B 铲运机 C平地机 D摊铺机
80、铲运机适用于(B )工程
A中小型基坑开挖 B大面积场地平整
C河道清淤 D挖土装车
81、正铲挖土机适宜开挖(C )
A停机面以下的一~四类土的大型基坑 B有地下水的基坑
C停机面以上的一~四类土的大型基坑 D独立柱基础的基坑
82、反铲挖土机能开挖( B )
A停机面以上的一~四类土的大型干燥基坑及土丘等
B停机面以下一~三类土的基坑、基槽或管沟等
C停机面以下的一~二类土的基坑、基槽及填筑路基、堤坝等
D停基面以下的一~二类土的窄而深的基坑、沉井等
83、土方的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 A ),严禁超挖的原则。
A.先撑后挖,分层开挖 B.先挖后撑,分层开挖
C.先撑后挖,分段开挖 D.先挖后撑,分段开挖
84、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土体含水量大且不稳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一般应采用“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
C开挖时如有超挖应立即整平
D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应采取降水措施后开挖
85、基槽(坑)开挖时土方堆置地点,离槽(坑)边一般应在( A )以外,堆置高度不宜超过 1.5m 以免影响土方开挖或塌方。
A、 1.0m B、 1.5m C、 2.0m D、 2.5m
86、基坑周边严禁(B)。
A.设排水沟 B.超堆荷载 C.放坡 D.与以有建筑相邻
87、观察验槽的内容不包括(D )
A基坑(槽)的位置、尺寸、标高、和边坡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B是否已挖到持力层C槽底土的均匀程度和含水量情况
D降水方法与效益
88、观察验槽的重点应选择在(C )
A基坑中心线 B基坑边角处 C受力较大的部位 D最后开挖的部位
89、填方应( a )进行并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
A.分层 B.分段 C.分片 D.分时
90、在填方工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必须采用同类土填筑
B.应由下至上分层铺填一次碾压
C.当天填土,当天压实 D.基础墙两侧或四周应分别填筑
91、填方工程中,若采用的填料具有不同透水性时,宜将透水性较大的填料( C )。
A、填在透水性较小的填料之上
B、填在透水性较小的填料中间
C、填在透水性较小的填料之下
D、与透水性小的填料掺杂后施工
92、以下选项中一般不能用作土方的填筑用土的是( a )。
A.淤泥和淤泥质土 B.普通土 C.坚土 D.砂砾坚土
93、以下选项中一般不能用作土方的填筑用土的是( a )。
A.膨胀土 B.普通土 C.坚土 D.砂砾坚土
94、以下选项中一般不能用作土方的填筑用土的是( c )。
A.坚土 B.普通土
C.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 D.砂砾坚土
95、以下选项中一般不能用作土方的填筑用土的是( b )。
A.普通土 B.含水溶性硫酸盐大于5%的土
C.坚土 D.砂砾坚土
96、以下选项中一般不能用作土方的填筑用土的是( d )。
A.砂砾坚土 B.普通土
C.坚土 D.含水量不符合压实要求的粘性土
97、填方所用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若设计无要求时,可用作各层填料的土是(
)。
A,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的粘性土B,碎石类土, C,砂土D。爆破石碴
98.适合于较小面积的填土工程的压实方法是(
)。
A.碾压法B.夯实法C.水撼法D.利用运土工具压实
99、只宜压实孰性土的压实机械是(
)。
A.平碾 B.羊足碾 C.振动碾 D.压路机
100、轻型井点的井点管埋设可采用(
)
A.干作业钻孔法 B.打拔管成孔法 C.用泥浆护壁冲击钻成孔
D.泥浆护壁钻孔方法 E.钻孔压浆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