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运动指南概况(完整版)
(2013-10-21 21:42:20)| 标签: 儿童家长家庭教育教育 | 分类: 关于教育 | 
			最近一些话题都与运动有关,早先有一些家长问我关于儿童适合什么样的运动,我翻出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做参考。
-------------------------------------------------
学前儿童的运动,我吸纳加德纳的理论,认同为将之看成培养“运动智能”,所谓运动智能,和所谓运动技能是不同的。根本上说,学前儿童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 “专业学习”打的基础,但不必涉及专业学习。运动同样分基础和专业。Gallahue&Ozmun在90年代就发表过运动发育及教育的一系列研 究,其中指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基本运动阶段,7岁-成人是专业运动阶段。
作为基础运动,儿童尝试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以便能达到某种目的,尽管协调能力和节奏感是在提升,但动作缺乏流畅性(注意缺乏流畅性是玩轮滑的致命点,会 导致肌肉僵化和关节损伤),研究者提出6-7岁开始逐步进入成熟阶段,此时肌肉生长完善,关节更牢固,肢体力量增加,身体的精巧技能提升,所以可以参加有 挑战的专业运动。
学前教育家提出的运动智能其实是更宽泛的,不局限于体育锻炼,其中分成三大类别:戏剧型的、工业型的、娱乐型的。
所谓戏剧型的,是指音乐剧,舞蹈编排,肢体表演,有角色扮演,使用身体来表达的一种形式。
工业型通常指精细运动方面,比如木工、雕塑、修理加工等。
娱乐型则包含了我们说的体育锻炼,游戏、探险、障碍训练等。
而所有以上的运动智能发展的核心,非常重要,在儿童是指“控制冲动”,这是所有的关键。运动学习的就是所谓的“收放自如”,当然孩子未能达到这种境界,
但运动是让儿童合理运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以便达到娴熟运用物体和自己身体的核心目的,进而获益的是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以便合理运动,知道什么时候该停,
什么时候开始运动身体,在什么时候是合适的非常重要,儿童能够对所遇到的情境作出合适的身体反应。
如果人们了解了这个发展目的,对于下面谈到的选择什么样合适的运动就能理解了。
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关于运动动作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幼儿需要的是“身体动作”,他们深爱身体动作,并在身体动作中提升技巧和整体协调。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学前儿童的运动课程实际上是“动作课程”。动作的涵义,一个在于动作的准确,一个在于动作的目的。
在儿童动作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有的发展得早,有的发展得晚。但重复、变化和练习能提供经验的联结和巩固,使得他们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了自 己的能力,进而有练习的动机。关键性的话又来了——动作发展专家已经证明了在5岁前所有的基本动作模式都会出现,5岁后不会再出现新的模式(对于这句话的 理解,关键在模式上,要理解模式的涵义,下面会讲)。
我们必须知道孩子在5岁后,肌肉组织才开始迅猛增长发育,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察觉孩子5岁以后肌肉变得结识了(至少我家小璐很明显),这也意味着某些活动在 5岁乃至真正肌肉发展成熟前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的家长务必要知道一点:5岁之前,不要让你的孩子做“力气活”,比如使劲搬动很重的物体,比如拔河,比 如拽拉重物,比如举重。神经髓鞘的快速发育,是支持了孩子能以更快的速度反应和更好的协调,神经系统的成熟伴随抑制和控制特定动作。
如果有人看了长篇大论比较头疼,其实这楼只需记住这样的观点:孩子5岁后,身体运动机能才真正开始向成熟发育,这种发育有人快有人慢,所以一般我们认为6岁后,才是进行某些运动的合适时机。有的孩子则可能需要到7,8岁才准备好。
让我们来看“运动基本模式”,就好比儿童绘画有绘画图式,儿童认知发展有图式,运动也可以说有“图式”,但这里我们称之为“模式”,这方面的专家可以查看 Ralph wickstrom,他有本fundamental motor patterns,我只在研究生期间在文献情报中心有看过。然而其中的观点结论,我们可以在国际学前教育的很多纲要,乃至中国的纲要中看到。比如基本模式 他将之分成:行走、跑步、跳跃、踢、投掷、接。这些模式会从简单向复杂过度,也就是说动作从单一的,到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动作组合。
走的阶段包括:幼儿行走是小步的,脚平平着地,没有脚踝动作,脚指头向前不抓地,腿非常弯曲,微前倾,臀部不动,双手呈现保护姿态。成熟的时候步伐变大, 脚跟着地时,膝盖伸直,离开地面时膝盖弯曲,双脚靠近,很少前倾,臀部开始能转动以便支撑脚,双手可以自由在身体两侧摆动。
跑步模式:孩子是从快速走路学会跑的,开始他们的跑是僵直的,很有趣,好像身体腾空一样,一般孩子到了5岁通常都能够作出成熟动作了:双臂会摆动了,支撑脚在臀部后方伸直,用力推地,脚前进时膝盖会弯曲,脚踝会向臀部方向弯曲靠近。
跳跃模式:单脚往下踩-双脚往下踩-单脚交替前跳-立定跳远-双脚跳过物体-有节奏单脚跳,发展模式是这样的。
踢的模式:踢球可以发展孩子比较好的平衡感,摆动腿部的开始孩子做直直的钟摆式运动,然后他们学会控制大腿和膝盖,腿部能画出更大圆弧,身体可以微微做调整,最后他们达到臀部膝盖适度弯曲,身体向后倾,手臂、身体、膝盖协调做完整动作。
投掷模式:初期孩子是丢东西,然后手臂可以向后向前丢掷了,但是脚通常不动的,在然后孩子会脚踏出一步或退后一步,最后身体重心会转移,手肘部动作也跟上,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投掷动作。
接球模式:这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练习很多次。开始孩子双臂是直直在前方的,他们通常试着在胸前接球,或使劲夹球,之后他们学会手肘微微弯曲,接球时双臂会 环抱胸前,但还比较机械,然后他们可能试图用手接球,但可能失败,最后还是胸部帮忙的,最后达到双手接球,抓住并控制球,臀部和膝盖是弯曲做好准备的,并 且可以伴随身体移动。
然后是介绍运动生理方面的一些指标,我会根据此来推荐一些国际上特别受推崇的运动以及我自己设计的运动(个人知识产权,这部分我会写到365游戏中,放到需要宝宝认证的版块下)
体能方面:
肌力:特定肌肉群在做特定动作时所发挥的力量
肌耐力:特定肌肉群长时间使用力量的能力
心耐力:心肺功能,持续供给作用肌的能力
柔软度:关节运动范围的极限,比如手碰脚趾头
神经肌肉整合:
反应时间:回应刺激和指令的动作有多快
协调:将特定肌肉群的动作联结起来,整合为一有效的动作技巧,比如走一步跳一步变成变走边跳
速度:完成特定动作的时间
灵活度:快速改变动作模式的能力
知觉感受方面:
平衡:维持姿势保持平衡,重心放在支撑底部的上方
身体形象:如何感受自己的身体
空间知觉和定位:辨认形状,身体空间定位
左右概念
方位概念
figure-ground discrimination:通常翻译成图形背景辨别,比如对指令,跑到球场左侧最近的point
kinesthesisi:通常翻译成动觉,代表肌肉运动的感觉,闭眼情况下可以知道自己的肌肉和关节部分在空间的位置
手眼协调
眼脚协调
连续动作:一连串动作的合并
听觉区分:比如听哨音做动作
最后是国际上比较推荐的幼儿运动:
1、攀爬运动(可以说国外优秀的幼儿园内都有室内攀爬装置,包括滑梯),可以玩绳网,过吊桥等练习身体平衡能力
2、户外奔跑:注意不是长跑,儿童不适合进行长跑训练,有的家长让孩子跟自己进行慢跑练习,其实是错误的。儿童只适合自由的嬉闹式的奔跑,比如抓人游戏就比较好。时间也需要控制。
3、球类运动:不管是踢球、运球、排球,投掷球,躲避球,对儿童全身发育都是非常好的。很多人都在说老外让孩子从小运动,为什么我们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其 实误解了,老外提倡的也不是任何运动项目,但球类确实是他们常见的项目。但注意幼儿不适合练习网球等球拍类的,对肌肉生长不好。
4、障碍游戏(探险):是一类综合项目,包括在树林里奔跑,躲避树木(当然是比较稀疏的树林)。还有比如走独木桥、翻滚、躲闪。
5、控制身体:跑停练习,直道弯道练习
6、精细动作:操作积木(注意是木质积木,不是乐高),木工活
7、有养健身操及正规的舞蹈课
8、团体规则游戏
9、游泳
其实以上每一类都会有些变化,小游戏即便每天一样,都不算多。如果每天能保证孩子1小时户外运动,我们可以有非常丰富的选择,而不是把有限的时间花在玩一样器械上,太可惜了。
							
		
						
		
		
		
		
		-------------------------------------------------
学前儿童的运动,我吸纳加德纳的理论,认同为将之看成培养“运动智能”,所谓运动智能,和所谓运动技能是不同的。根本上说,学前儿童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 “专业学习”打的基础,但不必涉及专业学习。运动同样分基础和专业。Gallahue&Ozmun在90年代就发表过运动发育及教育的一系列研 究,其中指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基本运动阶段,7岁-成人是专业运动阶段。
作为基础运动,儿童尝试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以便能达到某种目的,尽管协调能力和节奏感是在提升,但动作缺乏流畅性(注意缺乏流畅性是玩轮滑的致命点,会 导致肌肉僵化和关节损伤),研究者提出6-7岁开始逐步进入成熟阶段,此时肌肉生长完善,关节更牢固,肢体力量增加,身体的精巧技能提升,所以可以参加有 挑战的专业运动。
学前教育家提出的运动智能其实是更宽泛的,不局限于体育锻炼,其中分成三大类别:戏剧型的、工业型的、娱乐型的。
所谓戏剧型的,是指音乐剧,舞蹈编排,肢体表演,有角色扮演,使用身体来表达的一种形式。
工业型通常指精细运动方面,比如木工、雕塑、修理加工等。
娱乐型则包含了我们说的体育锻炼,游戏、探险、障碍训练等。
而所有以上的运动智能发展的核心,非常重要,在儿童是指“控制冲动”,这是所有的关键。运动学习的就是所谓的“收放自如”,当然孩子未能达到这种境界,
但运动是让儿童合理运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以便达到娴熟运用物体和自己身体的核心目的,进而获益的是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以便合理运动,知道什么时候该停,
什么时候开始运动身体,在什么时候是合适的非常重要,儿童能够对所遇到的情境作出合适的身体反应。
如果人们了解了这个发展目的,对于下面谈到的选择什么样合适的运动就能理解了。
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关于运动动作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幼儿需要的是“身体动作”,他们深爱身体动作,并在身体动作中提升技巧和整体协调。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学前儿童的运动课程实际上是“动作课程”。动作的涵义,一个在于动作的准确,一个在于动作的目的。
在儿童动作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有的发展得早,有的发展得晚。但重复、变化和练习能提供经验的联结和巩固,使得他们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了自 己的能力,进而有练习的动机。关键性的话又来了——动作发展专家已经证明了在5岁前所有的基本动作模式都会出现,5岁后不会再出现新的模式(对于这句话的 理解,关键在模式上,要理解模式的涵义,下面会讲)。
我们必须知道孩子在5岁后,肌肉组织才开始迅猛增长发育,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察觉孩子5岁以后肌肉变得结识了(至少我家小璐很明显),这也意味着某些活动在 5岁乃至真正肌肉发展成熟前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的家长务必要知道一点:5岁之前,不要让你的孩子做“力气活”,比如使劲搬动很重的物体,比如拔河,比 如拽拉重物,比如举重。神经髓鞘的快速发育,是支持了孩子能以更快的速度反应和更好的协调,神经系统的成熟伴随抑制和控制特定动作。
如果有人看了长篇大论比较头疼,其实这楼只需记住这样的观点:孩子5岁后,身体运动机能才真正开始向成熟发育,这种发育有人快有人慢,所以一般我们认为6岁后,才是进行某些运动的合适时机。有的孩子则可能需要到7,8岁才准备好。
让我们来看“运动基本模式”,就好比儿童绘画有绘画图式,儿童认知发展有图式,运动也可以说有“图式”,但这里我们称之为“模式”,这方面的专家可以查看 Ralph wickstrom,他有本fundamental motor patterns,我只在研究生期间在文献情报中心有看过。然而其中的观点结论,我们可以在国际学前教育的很多纲要,乃至中国的纲要中看到。比如基本模式 他将之分成:行走、跑步、跳跃、踢、投掷、接。这些模式会从简单向复杂过度,也就是说动作从单一的,到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动作组合。
走的阶段包括:幼儿行走是小步的,脚平平着地,没有脚踝动作,脚指头向前不抓地,腿非常弯曲,微前倾,臀部不动,双手呈现保护姿态。成熟的时候步伐变大, 脚跟着地时,膝盖伸直,离开地面时膝盖弯曲,双脚靠近,很少前倾,臀部开始能转动以便支撑脚,双手可以自由在身体两侧摆动。
跑步模式:孩子是从快速走路学会跑的,开始他们的跑是僵直的,很有趣,好像身体腾空一样,一般孩子到了5岁通常都能够作出成熟动作了:双臂会摆动了,支撑脚在臀部后方伸直,用力推地,脚前进时膝盖会弯曲,脚踝会向臀部方向弯曲靠近。
跳跃模式:单脚往下踩-双脚往下踩-单脚交替前跳-立定跳远-双脚跳过物体-有节奏单脚跳,发展模式是这样的。
踢的模式:踢球可以发展孩子比较好的平衡感,摆动腿部的开始孩子做直直的钟摆式运动,然后他们学会控制大腿和膝盖,腿部能画出更大圆弧,身体可以微微做调整,最后他们达到臀部膝盖适度弯曲,身体向后倾,手臂、身体、膝盖协调做完整动作。
投掷模式:初期孩子是丢东西,然后手臂可以向后向前丢掷了,但是脚通常不动的,在然后孩子会脚踏出一步或退后一步,最后身体重心会转移,手肘部动作也跟上,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投掷动作。
接球模式:这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练习很多次。开始孩子双臂是直直在前方的,他们通常试着在胸前接球,或使劲夹球,之后他们学会手肘微微弯曲,接球时双臂会 环抱胸前,但还比较机械,然后他们可能试图用手接球,但可能失败,最后还是胸部帮忙的,最后达到双手接球,抓住并控制球,臀部和膝盖是弯曲做好准备的,并 且可以伴随身体移动。
然后是介绍运动生理方面的一些指标,我会根据此来推荐一些国际上特别受推崇的运动以及我自己设计的运动(个人知识产权,这部分我会写到365游戏中,放到需要宝宝认证的版块下)
体能方面:
肌力:特定肌肉群在做特定动作时所发挥的力量
肌耐力:特定肌肉群长时间使用力量的能力
心耐力:心肺功能,持续供给作用肌的能力
柔软度:关节运动范围的极限,比如手碰脚趾头
神经肌肉整合:
反应时间:回应刺激和指令的动作有多快
协调:将特定肌肉群的动作联结起来,整合为一有效的动作技巧,比如走一步跳一步变成变走边跳
速度:完成特定动作的时间
灵活度:快速改变动作模式的能力
知觉感受方面:
平衡:维持姿势保持平衡,重心放在支撑底部的上方
身体形象:如何感受自己的身体
空间知觉和定位:辨认形状,身体空间定位
左右概念
方位概念
figure-ground discrimination:通常翻译成图形背景辨别,比如对指令,跑到球场左侧最近的point
kinesthesisi:通常翻译成动觉,代表肌肉运动的感觉,闭眼情况下可以知道自己的肌肉和关节部分在空间的位置
手眼协调
眼脚协调
连续动作:一连串动作的合并
听觉区分:比如听哨音做动作
最后是国际上比较推荐的幼儿运动:
1、攀爬运动(可以说国外优秀的幼儿园内都有室内攀爬装置,包括滑梯),可以玩绳网,过吊桥等练习身体平衡能力
2、户外奔跑:注意不是长跑,儿童不适合进行长跑训练,有的家长让孩子跟自己进行慢跑练习,其实是错误的。儿童只适合自由的嬉闹式的奔跑,比如抓人游戏就比较好。时间也需要控制。
3、球类运动:不管是踢球、运球、排球,投掷球,躲避球,对儿童全身发育都是非常好的。很多人都在说老外让孩子从小运动,为什么我们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其 实误解了,老外提倡的也不是任何运动项目,但球类确实是他们常见的项目。但注意幼儿不适合练习网球等球拍类的,对肌肉生长不好。
4、障碍游戏(探险):是一类综合项目,包括在树林里奔跑,躲避树木(当然是比较稀疏的树林)。还有比如走独木桥、翻滚、躲闪。
5、控制身体:跑停练习,直道弯道练习
6、精细动作:操作积木(注意是木质积木,不是乐高),木工活
7、有养健身操及正规的舞蹈课
8、团体规则游戏
9、游泳
其实以上每一类都会有些变化,小游戏即便每天一样,都不算多。如果每天能保证孩子1小时户外运动,我们可以有非常丰富的选择,而不是把有限的时间花在玩一样器械上,太可惜了。
后一篇:童年汇“梦想中的学校”家长计划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