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钢都周报》
标签:
我与广播电视报杂谈 |
http://s9/mw690/0024qlzpgy71oHTginu08&690
发表在1999年9月7日《钢都周报》被评为征文二等奖
1995年9月份我收到一封《钢都周报》的来信,启封一看才知道这不是一封普通寄样报的信,是邀请我去千山梨花宾馆开《钢都周报》作者座谈会。时间是19日、20日两天。当时我因故没能前往,错过了这次极其宝贵的学习机会,实乃终生一大憾事。可我把这份“请柬”当成特殊纪念品一直保存至今,可以这样说,她是我与《钢都周报》交往“历历往事”中的一段美好回忆。
与《钢都周报》结识,是多年前的事了。在庞大的报纸一族中,起初我没太在意她,偶尔读了,她竟磁石吸铁一样吸引住我。我发现她虽不是“日报”,却每日将当天的广播电视节目昭示给喜爱她的听众和观众;虽不是“晚报”,却若晚报使人们茶余饭后多了谈资笑料;虽不是“文摘报”,却期期荟萃“精品”……总之,她包罗广泛却又独树一帜,完全是自己的风格,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又品味高洁,颇具思想性、可读性。就为这,我与她交了“朋友”。
于是我期期不落把她“请”回家中,因为我“请”她不单单是为了看广播电视节目预告,所以《钢都周报》在我心灵字典上不存在“过时”二字。记得有一次我去大连旅游,回来时虽然当时《钢都周报》才卖两天,但我跑了不少“报点”都已售罄,无奈我只好一周后向人家要了一份,虽说“过期”了,我却读得津津有味。
当时《钢都周报》有许多我非常喜爱的言论栏目,如“视听纵横”、“街谈巷议”和“说长道短”及“今日论语”等。我开始试着往这些栏目投稿,并做好了“泥牛入海无消息”的心理准备,却没料到《钢都周报》的编辑认稿不认人,没因为我是生面孔而将稿子“束之高阁”,这真的令我好感动。打这以后我写了自以为满意的小文,常寄给《钢都周报》,算是报答知遇之恩吧!
1994年九月份,我给负责一版的刘迎春编辑写了一封信,建议于《钢都周报》上设置小学生习作园地,没想到《钢都周报》很快即公开发表了给我的回信,告诉我:“明年本报(指《钢都周报》)扩大四版,变为四开十六版……您的想法我们可以考虑进去,将满足小朋友及其家长的需要。”从《钢都周报》重视倾听读者呼声、甚至接受普通读者的建议这件事看,就不难找到《钢都周报》为啥会越办越好的答案了。
多年来《钢都周报》就像我真挚的朋友,我与这位“朋友”唠家常、谈心得。在我苦闷的时候,她送我一剂良药解我心烦;在我昏聩困惑之时,又是我的良师,为我传道解惑……
“只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只想表达一个心愿:我愿《钢都周报》陪伴我直到永远。(张学安)
说明:1、这是一篇有奖征文稿,登载于 1999年9月7日《钢都周报》一版。
2、当时征文活动结束后评选出:
3、此文被评选为二等奖,获奖金200元。
http://s1/middle/711bd917ga51752f2f850&690
http://s9/middle/711bd917ga51758b9da18&690
http://s1/middle/711bd917ga5174ee03ca0&690
http://s10/middle/711bd917ga52bb4928779&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