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分辨诗歌鉴赏中的对比与反衬
(2013-05-04 14:44:55)
标签:
对比反衬校园 |
分类: 阅读 |
正确分辨诗歌鉴赏中的对比与反衬
在语文高考卷或模拟卷中,总会见到诗歌手法鉴赏题,在手法中考查得比较多的有对比、衬托。下面就是一题: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问:“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此题3分。正确答案是:反衬。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
命题者的评分建议是:如答“衬托”亦可。如答“化用”并能作简要说明,得2分。如答“对比”,不得分。说“化用”可得分,是因为唐诗中有“天若有情天亦老”。说写“对比”不得分,那就是要求考生明确对比与反衬的不同,不可混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问:你认为诗中“辛夷花尽杏花飞”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诗中幽竹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这道题中,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用晚春时节的残花来反衬(衬托),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要点是“反衬”(或“衬托”)。但许多学生答成了正反对比。误区在哪里呢?关键是学生未能搞清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忆 秦 娥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①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注:①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南宋的上元节,都城临安热闹非凡。
问: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主要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了今日风雪交加,朝京人绝的景象,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通过临安上元节昔盛今衰的对比,反映物是人非以及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对比又叫“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使形象显得更加鲜明或更好地说明一定道理的修辞格。
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对比与反衬,其相同点,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含义,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但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两者形成强烈反差,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反衬,把相反的艺术形象合写在一起,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的形象的,其两个方面则不一定是同“质”的事物,如“乐景衬哀情”,“景”与“情”并非同质。上面的“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所以不能答成“对比”,是因为“天”“海”与“恨”不同质,是用“天可老,海能翻”这样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恨”的。
典型例句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比;“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反衬。
黄庭坚《寄黄几复》的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哀。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不能引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以乐景反衬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对比与反衬的不同,更在于各有各的用法和作用。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其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反衬在于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一般正面为主,反面次之(衬托部分),具体可分为小衬大,动衬静,乐衬哀,喜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上面《暮春归故山草堂》中“辛夷花尽杏花飞”,作者正以春鸟、春花之“改”(次)——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主)。作者塑造幽竹形象的目的很明确,无非是托物言志,由翠竹的“不改清阴”,体现一种坚守自我的气节,而一个“怜”字,表达了对翠竹的“不改清阴”的深深赞美之情。所以,确定翠竹为主,其它的物象(黄鸟、辛夷花、杏花)为次。
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作者把笼中鸟与山林间鸟儿的不同境遇进行对比,笼中鸟被紧紧锁住和林间鸟儿自在随意的百啭千声形成鲜明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生活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的憎恶和否定。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于上面的烘托充分有力,故对“那人”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了。
可以看出,对比与反衬同而有异,其区别主要有两点:(1)对比的两个事物往往是“同质”的,反衬则未必;(2)对比的两个事物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突出两者;反衬的两个事物是主次分明的偏正关系,只突出一者。如果在“突出两者”还是“突出一者”上都说得通,都能切近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说两种手法的任何一种,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