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霞阁景区(下图中红色区域)在园之东部,原为沈氏园旧址,西邻桃花潭景区,东止于园墙,南联邑庙景区,北依清镜塘,占地4亩,约
2700平方米。景区建筑密集,以太湖石堆砌的大屏山为中心,北有凝霞阁,南有聊淹堂、游骋堂、彤轩、亦是轩,东有扶疏堂、环翠轩、觅句廊,西有屏山堂、数雨斋、闲研斋、依依小榭等。区内多院组合,院廊相连,曲折深邃。院墙多置漏窗,院内孤植树木和丛植花草,步移景异,若隐若现。


从城隍庙西侧向北,首先看见的是这个门楼,上书“逸趣”两字,门楼的反面题“神韵”。




聊淹堂、游骋堂、亦是轩
两堂并列于数雨斋南,南向,西为游骋堂,东为聊淹堂,中为天井。两堂原系沈氏园景物,其旧址及废弃年代无考,民国9年重建时为七楹,中一楹为启良学校校门,1985年重修时将中楹改为天井。两堂均三楹,面积各为52.99平方米,高5.75米,分别由袁寿连、赵冷月题额。聊淹堂前乔松疏竹,游骋堂前有合抱雪松。亦是轩在两堂南,隔院与游骋堂相望,东西有曲廊与两堂相连。轩为1985年新建,一楹,高4米,面积7.5平方米,轩东、南、西墙有漏窗,可观四面景色。
这是聊淹堂,西有曲廊相连。




聊淹堂内部布置


这是游骋堂,堂前有院子
这是亦是轩



屏山堂、宾藻风香室
位于凝霞阁西南,堂室联为一体,呈凸形,建于民国10年。朝东三楹为屏山堂,朝西一楹为宾藻风香室,中间有砖墙相隔。堂、室东西长10.1米,堂南北宽9.4米,高5.3米。堂前湖石假山高约3米,石质坚实润泽,形似屏风,故名。堂、室原额已佚,现额分别由张森、陈从周题。
这是宾藻风香室,位于屏山堂西侧,面对桃花潭。



屏山堂

屏山堂

凝霞阁是该景区的主要建筑,位于景区北部,三楹,面南,其中靠西为两层。据说在二楼可以西望桃花潭景区秀丽,北瞰清镜塘景区野趣,可惜阁门紧闭,无法进入参观。西首有曲廊与依依小榭和屏山堂相连。


凝霞阁靠西为两层。在二楼可以西望桃花潭景区秀丽,北瞰清镜塘景区野趣,目前不开放。
阁南的庭院较宽敞,栽有多种树木,古老点的是小榭前的百年枸骨。几棵石榴树正当开花季节,吐出火红的花瓣缀在绿叶丛中。

依依小榭,位于凝霞阁西侧


庭院西部有块太湖石,系秋霞圃名石之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此石甚奇,每逢阴雨前有水珠溢出,色如米汁,古人称石“米汁囊”


闲研斋、数雨斋
两斋位于屏山堂南,北为闲研斋,南为数雨斋,有曲廊与堂相联。两斋原分别为沈氏园、龚氏园中景,早圮,民国9年重建,1985年重修时,分别由钱茂生、童衍方题额。两斋均为一楹,东向,面积分别为13.49和23.63平方米,高5.2米。闲研斋窗外修竹淡石,斋前一株百年茶花高4米余;数雨斋旁植海棠、芭蕉。


闲研斋,内部陈列黄草编织品。


数雨斋,内部陈列古瓦当


数雨斋对面是“彤轩”,彤轩三面敞开,轩内几上放着快黑色夹金色的方砖,系1875年烧制的“金砖”,有往东的壶档楣门洞,通向“扶疏堂”。





扶疏堂


环翠轩
位于凝霞阁东南,原系沈氏园景物,民国9年重建,1985年落地翻建后,由顾振乐题“环翠轩”、“长春精舍”额。轩三楹,面积73.5平方米。轩东侧回廊北连洗句亭,南接扶疏堂。轩前院有古井一口,井口石栏圈呈六角形,镌有正楷阳文“义井”两字。轩四周遍植青桐、桂花、芭蕉。

觅句廊、洗句亭
位于环翠轩东北,均为沈氏园景物,1985年重建。廊为南北复式五曲廊,长22.15米,高3.3米,16方碑刻置于其中,由束长开、郑孝同分别题“觅句廊”、“碑廊”额。洗句亭位于觅句廊北端,内置《柴侯德政去思碑》。

觅句廊额


洗句亭

谢谢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