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恩寺”俗称北寺,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1700多年。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改为“开元寺”。五代北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为“报恩寺”。

在进门入口处的“北塔胜迹”牌坊正面有“知恩报恩”四个大字。厚重的石牌坊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孝子孙权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可惜牌坊门口停满了大巴,连拍照的立脚之处都没有。 

过牌坊就是三开间硬山顶门厅及贴砖八字墙,原是马医科申时行祠前之物。电子走字屏上正打出“学习雷锋,爱党爱国”的文字,与庄严肃穆的佛教场所格格不入。不知让来这里游览的外国人士爱什么党爱哪个国?再一看,下面是个“售票处”,原来买票为他们贡献人民币就是“爱党爱国”。
走过门厅便是一个院子,迎面而来的是一尊笑口常开的石雕弥勒佛,而他身后站立的则是韦驼菩萨。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的弥勒佛和韦驼菩萨都是供奉在天王殿里的,两边还有四大天王。但在这里他们却是在露天的。没有了殿宇的呵护他们要遭受日晒雨淋和风剑霜刀的煎熬了,只是他们都是佛,不会有常人之苦。
弥勒佛像的边上有一太湖石,上刻“皆大欢喜”四字。有不少的游客在这留影。

韦驼菩萨立像

院子的长廊里,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长
32
米,高2米.。

这是装在玻璃框里的漆雕“盛世滋生图”。由于反光严重,没有多拍,就此一张,以示对作者劳动的尊重。

以下从网上摘引一些有关《盛世滋生图》的介绍。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才创作完成的,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图片选自网络)

徐扬,字云亭,苏州吴县人,家住苏州阊门内专诸巷,原为一名监生,擅长人物、山水、界画,花鸟草虫亦生动有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到苏州,徐扬与同乡张宗苍献上各自的画作,绘画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二人都被任命为画院供奉,后又被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徐扬完成了《盛世滋生图》献给皇帝。此画原藏清宫御书房,著录于《石渠宝芨续编》,现藏辽宁博物馆。(图片选自网络)

《盛世滋生图》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间,入苏州郡城、经盘、胥、阊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山止。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绵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这里有山川、城郭、街巷、桥梁、河道、码头、寺院、庙坛、衙署、民居、店面,有舟楫、学塾、戏台、招牌,还有婚娶、宴饮、雅集、授业、科考、出巡、演艺、田作、买卖、渔罟、造屋以及命相、测字、化缘等场面,是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一个真实的再现。(图片选自网络)

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艘,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图片选自网络)

整个画卷布局精妙严谨,气势恢宏,笔触细致,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民俗风情,官衙商肆,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被后世誉为研究清代苏州的百科全书。(图片选自网络)

报恩寺塔即北寺塔,占地1.2亩,高
76米,重檐复宇,翼角翠飞,气魄雄伟,名满江南。登塔,可凭栏俯瞰苏州全城风貌,远眺城外山水,田园风光。
报恩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每层挑出平座、腰檐,底层对边18.8米,副阶周匝,基台对边34.3米,塔顶与刹约占1/5。塔高76米,重檐覆宇,朱栏萦绕,金盘耸立,峻拨雄奇,为吴中诸塔之冠,登塔远眺,可俯瞰苏州全景。


该塔塔身结构由外壁、回廊、内壁和塔心室组成。每层各面外壁以砖砌八角形柱分为三间,于当心间辟门。外壁、八角形回廊两壁及塔心方室壁上,均有砖制柱、额、斗拱隐出,自栌斗挑出木制华拱与昂。回廊转角处施木构横枋和月梁联结两壁,再以叠涩砖相对挑出,中央铺楼板,墁地砖。廊内置木制梯级。

塔心入口上方额“报恩万岁宝塔”,左右置两面大鼓。

门口右侧墙上有“江南第一塔”说明牌

由塔中木梯拾级而上可登塔。这里登塔的费用包含在25元的门票里面了,所以不再另行收费。由于同伴有恐高症,所以只登到三层就匆匆下来了,有点遗憾。这是在第二层拍的照片。

第三层拍的照片。

报恩寺塔内部为双层套筒,八角塔心内各层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设在双层套筒之间的回廊中;各层有平座栏杆,底层有副阶(围绕塔身的一圈廊道)。
这张照片就是在副阶拍的。可以看到,木结构非常繁复,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塔基分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均为八角形石雕须弥座式。基台高1.34米,下枋满雕卷云纹。台外散水海墁较现地面低0.73米,基座高1.42米,边沿距底层塔壁0.78米,束腰处每面雕金甲护法力士坐像三尊,转角处雕卷草、如意纹饰。

底层塔基为八面,除塔心入口,每面均有佛像神龛。


据考证,塔的外壁与塔心砖造部分,以及石筑基座、基台,基本上为宋代遗构,木构部分则以后代重修居多。各层塔门过道上和塔心方室上的砖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构装饰,结构复杂,手法华丽,第三层塔心门过道上的藻井尤为精致。塔内砖砌梁额、斗拱、斗八藻井,顶层塔心刹杆,内檐五铺作双抄或单抄上昂斗拱,柱头铺作用圆栌斗,补间用讹角斗,内转角用凹斗,以及塔基须弥座石刻等,都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宝塔往北,有“七佛宝殿”。


“七佛宝殿”,顾名思义,里边供奉的佛像不是三尊,而是七尊。七尊佛依次是:南无尸弃佛,南无拘留孙佛,南无迦叶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拘那舍牟尼佛,南无毗舍浮佛,南无毗婆尸佛。对于佛教素无研究的我,这七尊佛的身世神迹知之甚少,无从考究。但我每到一个寺院,虽不拜佛,但心底总会生出些许对佛的敬畏之情。



佛坛背面




精美的屋顶装饰

北寺塔的塔院内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东的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

观音殿为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内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为抹角石柱,内柱用楠木。

观音殿是一幢重檐歇山式殿宇,面阔五楹,飞檐四出。山墙中砌石柱,内柱皆用楠木,俗称“楠木观音殿”。现殿系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所建。殿内顶板有彩绘数十幅,绘有人物、花卉、鸟兽、山水等,画工精细,色彩调和,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是苏式彩绘的代表作。自明代保存至今,实属罕见。殿正中供奉玉观音圣像,其青石须弥座为南宋原物。




在塔院的东北方有一花园,山石峭拔,水池萦回,亭榭廊桥各得其所,园内有一不大的土丘,丘上种植有梅花,被称之为梅圃,前临水池,点缀一些亭榭廊桥。在土丘和水榭中小憩,还能隐隐地听到市声。









这里是出口,在大门收票处的东面,我观察了一下,这里人来人往,没有人在这里收票,进入可免票哦,要省25元用来吃饭的朋友可以从这里进入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