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苏州旅游的游客,都要去山塘街转转,为了这山塘街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为了这山塘街和历史上诸多的有名人物丰富的人文渊源。如果到了苏州却与山塘街失之交臂,那终究是一种遗憾。
这是虎丘山门前的山塘河。


“山塘重修记”碑文

渡僧桥在阊门外,跨上塘河,一头连着石路,一头连着山塘街,建于宋至道年间(995-
997)。我们现在看到的渡僧桥已是一座新桥了,因为马路拓宽,古桥已被拆除。
关于渡僧桥,还有一个故事。据乾隆《苏州府志》记述:“孙吴时,民为舟为济商。有僧呼渡,舟子弗应,僧折杨柳枝浮水而渡,众皆惊异罗拜,愿藉神力成此桥。遂募建,不日而成,以‘渡僧’名。”

在渡僧桥拍摄的上塘河。


站在渡僧桥头,第一眼看见的就是这山塘街的门楼,上书“山塘胜迹”,背面书“路接阊阖”。




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名胜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山塘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商贸、文化最为发达的街区之一,近年来修复后的山塘街是苏州古城自然与人文景观精粹之所在,堪称“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街道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建筑精致典雅、疏朗有致,街面店肆林立,会馆集聚,再现了山塘街的盛世繁华。

山塘街一头连接苏州繁华商业区阊门,一头连着花农聚集的虎丘镇和名胜虎丘山,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处。以半塘桥为界,分为南北两段。
南段以市井胜。从起点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商铺鳞次栉比;
北段以风景胜,从半塘桥至虎丘山门,水面渐宽,河边村舍简屋,绿树成阴,颇有野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白居易,就没有现在的山塘街。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唐少傅白公祠,以作纪念。

这位白先生,手握书卷,目视远方,冷静而睿智地见证着华夏大地上千年的潮起潮落,世事变迁。



这是阊门码头岸上的朝宗阁,顾名思义,这阁是为朝拜祖宗寻根溯源而建。朝宗阁面对大运河与山塘河的交汇处,水面开阔,舟楫争流,是游人们流连拍照的好地方。
在明朝洪武年间,江南发生过一次史称“洪武赶散”的移民迁徙事件,苏州城内数十万百姓从阊门出发遣散至江淮地区。至今,扬州、江都、泰州、淮安等不少江淮人的家谱上都记载自己的祖先来自苏州阊门。
故土难忘,阊门作为中国第二大朝宗圣地,吸引了许多苏州移民后裔前来寻根溯源。

为了复原这段600多年的历史,金阊区委、区政府在2009年启动了“阊门寻根纪念地”的建设。有关部门通过采访文史专家、学者、实地拜访阊门后裔,带回了石刻壁画、家谱、皂荚树、银杏树、百家姓图腾等,这些都是为移民后裔见证苏州根源的活历史。

“阊门寻根纪念地”位于阊门城楼对面的阊门码头区域,由“望苏埠”、“朝宗阁”、“寻根驿站”三部分组成。“望苏埠”位于在金阊阁东侧护城河水码头,沿河码头有“阊门水码头”和“洪武迁徙碑”,另有一棵“思乡树”;“朝宗阁”既是寻根者的朝宗场所,同时也是“洪武赶散”移民文化的展示馆,内有阊门寻根组图、姓氏图腾展板、大型磨漆画洪武赶散图、迁徙线图等,朝宗阁门前还刻有99个各种书体的“根”字,寓意“九九归一”,认祖归宗;“寻根驿站”位于方基上32号,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江淮菜,还为寻根旅游者建立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绿竹翁”是一家专门生产竹制品的工艺品商店。





山塘桥横跨山塘河,始建于唐代。宋、明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建。1963年改为单孔水泥桥。



苏州有两条山塘街,一条在木渎,一条在阊门。
木渎的山塘街大约是春秋时因兴建西施在灵岩山上的馆娃宫而兴盛起来的,算起来要比白居易在苏州城外的阊门口和虎丘间筑的那条山塘街早一千多年。时至今日,无论名盛还是形胜,都是后者更甚。
不过乾隆爷是个雁过留声,人到留字的主。他在两条街上都留下一座御碑亭。
这是阊门外的山塘街口,那座小亭里的御碑正面是乾隆亲题的“山塘寻胜”四个大字。
碑阴为御诗一首:
阊门西转历山塘,寻胜云岩春载阳。
嶊崣峰容真虎踞,荒唐剑气幻鱼肠。
司徒文学应称独,洗马风流不可当。
髙处纵眸喜有在,近遥绿麦一方方。


七里山塘,千年古街,诸多的古寺、古祠、古牌坊、古会馆……在这里向你一一展现。这些古建筑,精美绝伦,古色古香,一派岁月沧桑感。上溯中唐时代、下迄明清盛时,山塘长堤已俨然一条历史文化的长街和古建筑精品的展览会,令人叹赏。

















通贵桥是一座横跨山塘河的单孔拱形环洞石级桥,边砌青砖压条石栏杆。通贵桥宛如弯月,桥洞和水中倒影连成了一个规则的圆。清朝顾公燮《丹午
通贵桥
笔记》有记载云:“山塘吴文端公一鹏与蔷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过从,明隆庆二年(1568)桥上首出现五色彩云,古又名瑞云桥。

穿越时光,追溯历史,来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你看那过街楼道、沿河的石栏杆、水码头,有的挑前,有的缩进;那河滩踏步是用石条凌空架起的,石条的半截砌在驳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点参差,显得玲珑古拙;临水而筑的古旧小楼,前门是街,后门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你看,高与低,曲与直,虚与实,藏与露,明与暗,和谐统一,相映成趣。这里是欣赏苏州水乡风貌的佳绝处,是堪称经典的油画、水彩画取景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一体。

在粉墙黛瓦、古意盎然的爿爿小店里,在茶舍惬意舒展的茗香中,白居易、苏东坡、唐伯虎、祝枝山、曹雪芹会在邻家阿婆的絮叨中踽踽走来,神思便游离在“与古人交”并揉杂着红尘风流的化境中。



(部分文字摘自网络)
谢谢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