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6年五一节中国首家以灯为主题的古灯博物馆“千灯馆”的建成与开放,千灯古镇真的就亮起了千盏华灯,一千一百三十三盏古灯,述说了古今中外灯的历史故事,也照亮了千年古镇独特的文化底蕴。


“千灯灯馆”设在南市街的李宅。年老的千灯人都知道,那儿曾经是一爿开了很久的书场。原来的大厅上悬挂着一块“祖庆堂”匾额,堂名取自清代由进士登仕的李祖庆,他到千灯并建造此宅。据陪同的导游介绍,为建千灯馆,千灯政府筹巨资,进行修复,并保持了原貌。雅名就叫“千灯草堂”。


千灯馆内现在展出的古代灯具有1133盏,它集中反映了不同年代、不同质地、不同造型的灯具。

这些灯具之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前来观看,就在于它跟老百姓的生活贴得很近,很多灯具尽管很土,但很实在;很多灯具虽然古老,但正好迎合了当代人的怀旧心态;就在于它的形态千态百异,却都十分逼真实用。

从人类开始用灯至今的几千年来,它的发光原理没有什么变化,但每个时代的灯具却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制作灯的原料和造型上。

制作原料有石头、木头、竹头、青铜、铸铁、玻璃、陶、瓷、锡、银等十多个品种;造型方面有豆、盏、壶、盆、风灯、马灯、人俑灯、动物灯、烛台等几十个形态。

从安置场所和功能又可分为台灯、壁灯、挂灯、吊灯、床头灯、勾栏灯、提灯、行灯等等。

每一盏油灯都闪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每一件灯具的背后都隐含有一段或短暂或长久的历史,每一盏灯都有一则撩人的动人故事。

在这些不会说话的灯具前,我感到好奇又陌生,感慨又赞叹。因为灯具实在太多了,我看得眼花缭乱,看了前面,忘了后面。再则时间有限,只是走马观花似的浏览了一下,但我还是觉得不容错过,还是有一些灯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