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伴》
后记
---用“心”书写的家庭教育感悟
---概述《心伴》教育理念
北京通州玥玥爸爸
我们夫妻共同书写的《心伴》一书,我在的新浪个人博客已经连载发表的两个多月,至今已经发表两章的内容。在“北京通州稻草人家长课堂”中,我也以此书的理论为基础,以“心伴--给孩子真正的爱”为题目做我个人的专题养教分享会。
本书我们正式结稿已有一个多月。书中我们夫妻阐述了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感悟。这感悟来源于三个方面:
1:我们夫妻自身的成长经历。
2:我们夫妻与女儿玥玥4年多的心伴历程。这里我们特别算上了玥玥的胎儿期。
3:我看到和听到的身边的伙伴和孩子的成长故事,以及他们父母面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各种表现。尤其在2012年9月我接触并加盟“豆腐DIY”后,通过接触我的客户,我广泛观察和了解各类亲子家庭。他们参加活动的表现给我很多感悟。
《心伴》不仅仅是我们夫妻自身的育儿书,它更是我们夫妻在育儿过程中,用心感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书籍。我们将我们的感悟梳理和总结,形成了属于我们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并将它分享出来。我做“北京通州稻草人家长课堂”就是希望通过我们提出的“心伴”的教育理念,让更多的父母重视起家庭教育,并用心做好家庭教育。我希望可以用我得实际行动,践行我们“北京通州稻草人家长课堂”的宗旨:成就他人、成就自己、成就孩子。
我在书中指出,心伴就是心对心的陪伴,心做心的伙伴。这里我们尤其强调的是年轻父母对年幼子女(本书我们特指0--6岁)。这是家庭教育的特例。大家都知道,教育分为四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对于0--6岁的孩子,主要是前三类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侧重于情商培养的教育、社会教育是侧重于德商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侧重于智商方面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重点是对这“三商”的培养。我在《心伴》中称之为:重“心”、育“德”和养“智”。我认为,这三点在教育上,侧重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重“心”解决的是如何愿意学的问题。育“德”和养“智”都是解决应该学什么的问题,不同之处在于育“德”是解决应该先学什么的问题。
心伴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每一个生活都是一个故事。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不同。但好的生活一定拥有相同的元素。他们构成了美好生活的骨架。我们都希望过好的生活,我们也都希望孩子的一生是美好的。在这里我不妨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我感悟到的美好生活。并为这个故事整理好他的提纲。
我们都知道,上学的时候,我们把讲述故事的作文叫记叙文。既然是记叙文,就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既然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是故事,它也一定具备这六要素。在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的六要素:
1:时间:受精卵是一个生命的开始。心伴的时间通常状况下,就是父母在我们的孩子还是一个细胞开始到我们离开世界。也就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生存与世的每一天。
2:地点:心伴的地点就是父母和子女所生活的每一个地方。说到地点,我们想强调的是,心伴并非行伴。这是有很大区别的!行伴只是心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这就是我将在后文提及的“心于行前”的道理。做为心伴的一种外在表现,行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比如全职妈妈,就是行伴。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行伴的重要性必将逐渐降低。“母爱的伟大在于它是世界上唯一把子女向外推的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地点上,真正的心伴不仅仅是我们一起生活的地方,他还包含了父母与子女各自生活的地方。只是对于年幼的子女。我们强调父母和子女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共同成长的重要性。
3:人物: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所有成员间的相互教育,所以人物应该是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所有成员。而作为一个侧重于讲述早期亲子教育的书籍,在这里,我们提及的人物特指一个家庭中的年轻父母和年幼子女。
4:起因:这里的起因,我重点强调的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在本书中,我们根据家庭教育的三大基本特点,总结了做好家庭教育的三大前提和基础。我们知道家庭教育的三大特点:家庭教育是父母为主要施教方的教育形式、是侧重于情商培养的教育形式、是唯一的终身教育。根据以上特点,我们总结了做好家庭教育的三大前提和基础:父母责任、心于行前、过程教育。
A:父母责任:家庭教育是父母为主要施教方的教育形式,所以我们担负起我们的父母责任十分必要,这是做好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觉得,做好父母责任,首先要做的是重视家庭教育,这就需要父母先做好自我的成长和提升,父母应该主动做好学习、思考和实践三件事。在书中,我们专门强调学习要上心、思考要用心、实践则要有耐心。父母的成长本质上是父母心智的成长,而做好父母的自身成长的前提是父母善于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一个死不认错,不愿改错或无力改错的父母是无法提升自我的。他也永远不会真正尽好父母责任。
B:心于行前:“心”是一个人内在综合的概述。“行”是外在表现的总括。心于行前有两个含义:“心”的活动和变化永远发生于“行”之前、“心”的意义永远重于“行”。家庭教育是侧重于情商教育的,重“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重点强调重“心”教育,这也是家庭教育是教育之基的重要原因之一。
C:过程教育:家庭教育是唯一终身的教育形式。所以家庭教育本身是一个过程。心伴是教育,教育是生活,生活可以当故事讲,既然是“故事”,它就可以写成“记叙文”。教育是个过程,而非结果。结果代表的是时点,它是一种状态,它反映出来的事“是非”问题。也就是“有无”的问题,结果是可以定性的。过程是由无数个结果组成,聚点成线。过程是线,它往往反映的是“程度”问题,是“多少”问题。父母对孩子人生整体“是非”问题做好把握,可以帮助孩子定出他人生的整体格局,这就是人生目标。教育就是要做好每一个是非,同时还要做到合适的程度。在现实教育中,父母犯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总孤立地看重一个又一个的现实结果,而忽略了一个个结果间的联系,把所有的结果连接为过程。做好过程教育,父母应该具有全局观和发展观。
正如美国即将卸任的国务卿、前总统夫人希拉里对她的女儿说得话:“你是第一次给我当女儿,我也是第一次做你的妈妈,请允许我犯错误!”做好家庭教育,我们都需要认真,我都需要学习。要想做好家庭教育,我们就必须首先体会这三个前提。不去做好这三个前提,我们就不可能做好家庭教育。
5:经过:说到家庭教育的经过,我们就要从一个事物,特别是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的本质谈起。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将对于自身而言的未知世界不断转化为已知世界的过程。宇宙浩瀚无边。人类的已知世界对于整个宇宙而言也是沧海一束。我们每个人的已知世界相对于整个人类,亦如此比。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不断将未知转变已知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
说到“已知”与“未知”,他们分别对我们成长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意义具有正反两个方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先说已知,对于一个人而言,已知世界给我们的最大正能量是安全感,我们了解了他,我们消化了他,我们认识了他,他就对我们没有了心里上的威胁。从心底里,我们会认为,也许他很厉害,但他在我的掌握之中。这样的安全感会积累我们的自信。但过分的自信就是自满,自满会阻碍我们继续探索的积极性。这就是已知世界为我们带来的负能量。这时,人的思想容易麻痹,容易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这是我们需要时刻注意的。再说未知,未知的世界给我们带来最大正能量就是兴趣。一个人的自然发展中,他会对未知的时间产出浓厚的兴趣,这是天性。这也就是一个1-3岁的孩子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原因。兴趣产生求知欲,他希望掌握、了解、消化和认识他遇到的但又不知道的事物。但未知世界会为我们带来恐惧感,这是未知世界的负能量。正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它,所以我们在面对它的时候不敢轻举妄动,因为我们不知道面前的这个事物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尤其是伤害的那部分。
做为父母,我们教育子女,我们所要做得,在我们的自我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不断帮助我们的孩子完成属于他的未知到已知的转变过程。这样的“帮助”便是爱。
于是新的问题产生:何谓真爱?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溺爱、无爱、不爱、真爱等词汇。我们都爱自己的子女,但往往我们给孩子的不是真正的爱,我们很少有人深入思考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我在“北京通州稻草人家长课堂”的主题分享课,就是以“真爱”作为题目。在我看来,给孩子真爱,是我们做好家庭教育的根本。
那么,到底何谓真爱呢?这里我给真爱下了一个定义:真爱就是为对方(本书特指我们0-6岁的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只有在对方的成长和发展严重受阻,变得极其缓慢甚至停滞的时候,才给对方施以合适的外力干预。
这里涉及到两个关键词:支撑和外力干预。我理解的支撑,就是最大限度的不打扰对方的自我发展。但要时刻给予关注。支撑具有两面涵义:自由与规则界限。就好像一辆汽车的油门和刹车。我们首先要给孩子自由,让他按照他自己的能力和方向发展,但我们要保持关系,要有一个发展范围的适度限定,对于一些不能碰触的领域,我们是需要及时控制和调整的。外力干预就好比汽车救援队,只有这辆车无法依靠自身的油门和刹车行走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对其施以必要和适度的救援行为。
提及真正的爱,这样我首先想通过《易经》的相关内容,做一个简单的解读。《易经.蒙卦》卦辞讲“蒙:亨。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童蒙”就是我们不知道的,但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亟待我们解决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问题。此话中所讲的是眼前“不期而遇”的那个未知世界。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一个人才可以获得有效成长。“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就是说问题不是我们可以制造的,而是不期而遇的,是问题找我们,不是我们找问题。这才符合发展的规律。“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态度。第一次遇到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争取一下解决,如果你不去解决,或不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你就不会解决干净,他还会卷土重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找你麻烦,牵扯你的精力,阻碍你的成长和发展步伐。“利贞”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会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出现,我们要有好的态度,并需要长期保持。这在“心”的层面叫耐心,在“行”的层面叫坚持。我之所以解释《易经.蒙卦》,就是想对前面提及的“事物发展,是不断将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这样的道理进行一个解读。
既然一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积累已知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对于一个人来讲,这个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未知的和已知的。那么做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爱,就是对孩子这两个世界的支撑。孩子已知世界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安全感。父母对孩子的支撑,就是帮助孩子巩固安全感,同时挖掘安全感中的正能量,激励孩子继续向前发展。我称之为“安全感教育”,对于孩子未知世界,孩子会不断努力探索。我们对孩子的支撑,就是培养并鼓励支持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对于这样的支撑,我称之为“DIY教育”。
“安全感教育”: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但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的已知世界十分薄弱。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几乎是从零开始。这个时候,他的全部已知世界就他的父母。反过来说,在人之初始阶段,父母就是他的全部世界。这时,父母对孩子的意义十分巨大,可以说孩子的命都在父母手中。孩子的最初的安全感源于父母,父母这个时候,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撑,就是为其建立属于他的自信。就好像冬天下雪堆雪人,那第一个雪球的成型,不是推滚出来的,而是我们用手捏出来的。父母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捏”好他的自信,帮孩子建立并稳固好属于他的那份最原始的安全感。这样的支撑,源于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和认可。孩子的人生会以这样的已知世界为基础去发展和成长。当孩子开始逐步由了属于自己的已知后,父母就要逐步放手,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必要且合适的规则界限。
“DIY教育”,这个词的提出,源于我从事的“豆腐DIY”。通过“豆腐DIY”我开始思考DIY的真谛,我们都知道“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就是自己亲手制作。一个人在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时候,真正的意义就在于自我的探索。“DIY”分两种,一种是我们个人的未知是人类的已知,我们只需要学习、思考和实践,便可相对轻松的获知。这个过程叫做体验式教育。再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个人面对的未知,也是整个人类面临的未知。这就需要探索和创新。英文叫“Design
It Yourself”
,译为自己设计。这同样也是“DIY”,做为父母,我们自己首先需要的就是学习和探索,这在父母责任中我已经强调了,某种意义上,这是对父母的DIY教育。父母只有做好“家庭教育DIY”,我们的孩子才可能有好的成长。对于孩子,父母要做好支撑。帮孩子稳固好已知的同时,引导和激励孩子不断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会有效而积极的成长。
所以,真正的爱,就是安全感教育和DIY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以支撑为主的爱。家庭教育,就是给孩子真正的爱。这样的爱的第一来源一定是孩子的父母,这样的爱是心对心的,是需要耐心的。
6:结果:家庭教育的结果,就是我们育儿的目标。我们都爱孩子,我们都希望孩子的一生过得好。结果是解决,什么才是“好”的人生的问题。
我理解的好,就是心智成熟。何谓心智?回归教育的概念,教育主要是培养一个人“三商”(情商、德商、智商)的。在我看来,心智便是“三商”的有机结合后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内在的综合素养的水平。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心”的水平的体现。如何看待一个人的心智水平?这就要看他获取未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看这个人面对问题,我们要看他三方面的能力:
1:他敢于面对问题的能力,这取决于他的情商的水平;
2:他勇于承担问题的能力,这取决于他的德商的水平;
3:他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取决于他的智商的水平。
我想,我们所知道的成功人士,他们无论面对多大问题,他们都可以坦然的做到敢于面对、勇于承担和善于解决。成功是结果,是“行”的范畴。绝对一个人是否可以获得成功人士的关键就在与属于“心”的范畴的“心智”的水平。这也符合心于行前的道理。
所以无论从父母自身的角度,还是从父母对孩子的角度。只要我们做好“心伴六要素”,我们就一定可以做到“成就他人、成就自己、成就孩子”
心伴就是教育,心伴的本质就是要培养我们自身的心伴能力,培养一个懂心伴,会心伴的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