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的读书连载(前四章)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24987.html
图书介绍:本书建议父母以正向均衡的方法取代赏罚教育,这样才能培育出自律、有同理心、身心健康的孩子。现在父母面对教养问题,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及口耳相传的一些“好办法”,但都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尖叫的继续尖叫,狂吼的依然狂吼。作者说这是因为我们太专注于表面的行为本身,我们只看到孩子是否符合我们的期待,符合就奖励,不符合就处罚修正,这都是有条件的爱。本书中作者提出我们必须要放弃这种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的情感勒索教养法。作者坚定地提出父母要无条件养育。
读后感:书中的观点值得深思:提醒行为主义教育方式(奖励和惩罚)的弊端,对长远教育目标的损害。语言幽默,翻译精准,字字玑珠;逻辑严密,心理学研究论证充分。行为主义训育着重于改变行为,“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类似西医;无条件养育注重找到原因,治根,类似中医。个人感觉教育中应“中西医”结合。
小巫:无条件养育是P.E.T.的理论基础,即其“道”。实施P.E.T.,如果没有打好这个理论基础,很容易流落成一套“术”,进而遇到障碍,并且可能因为“不见效”而放弃。掌握了无条件养育的原则,悟了道,再实施P.E.T.,则可以举一反三,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推论出良好的具体办法。
《无条件养育》和《父母效能训练》结合起来看,更加容易“上手”。
以下是精彩书摘:
致力于研究亲子依恋模式的马塔斯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幼龄儿童并非“自动服从母亲所有指令的儿童,而是在被要求终止玩耍和被要求清理玩具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服从、但渐渐与母亲建立合作的儿童”
(我放心的松了一口气,孩子不那么听话是正常的——博主)
我还是这会儿就提醒大家为好:以下内容绝非“如何养育出好孩子”的步骤式菜谱。首先,我本人必须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家长,才能自诩可以提供最完整可靠、保证不出错的指导,来告诉别人怎么养育他们的孩子,可我不是。其次,我对这种指导方式心存怀疑。某些十分具体的建议(“如果孩子说X,你要站在Y位置上用Z语调说……”)本身就是对家长、也是对孩子的失礼。养育孩子不像组装家庭影院,也不是烹调炖菜,只需严格遵照专家的说明书就可以。没有“均码配方”可能会对每个家庭产生作用,也不能预先满足无限个具体情境;事实上,某些育儿书籍声称可以提供这样的“配方”,而妈妈和爸爸们因急于寻找“神奇疗法”而趋之若鹜,它们通常弊大于利。
(有条件养育)同时也反映了对孩子——乃至对人性——持有一种阴暗的看法。其认为孩子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利用我们,会得寸进尺,会在模棱两可的状态下选择吸取最坏的教训(不是“我无论如何都是被爱的”,而是“耶!惹麻烦也没事!”)。他们把家长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爱解读成对自私、苛求、贪婪、不体谅他人行为的纵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条件养育从根本上抱着深度愤世嫉俗的理念,认为对孩子的认可就是对其不良行为的默许,因为孩子天生就是不良的嘛!
从深远意义上来讲,选择有条件还是无条件是在截然不同的人性观之间做选择。(“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无条件养育从“性本善”角度来考虑孩子的行为动机。——博主)
无条件养育的各种理论基础(应该看孩子的全面身心、而非其行为;不应推测孩子会倾向于最坏的选择;等等)
问题并不在于我们使用“让孩子服从”来衡量养育策略时存在多少疏漏,而是“服从”本身就不可取。孩子表现过于良好并不是一件好事。例如,研究人员曾在华盛顿特区跟踪调查学步儿到5岁,发现“经常性的顺从往往导致适应困难症”。相反,“对家长专制表现出一定抵抗”却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好现象”。另两位心理学家曾在《儿童变态心理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描述了一种被称为“强迫性顺从”的现象,其论述令人担忧:孩子对家长的畏惧会导致其立即且不假思索地听从家长的话。许多心理治疗专家也曾就此种“儿童过于需要取悦并服从成人而造成的情绪结果”发表评论,他们指出,行为上表现良好的孩子会按照家长要求的去做,会渐渐成为家长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但其代价通常是失去自我意识。
撤回爱的后果
在后边一章中,我会详细阐述可以取代“暂停”的办法。但现在让我们回归细致分析“撤回爱”的整体概念。对于许多人来说,首先要问的是这种养育技巧是否有效。不过我要重申的是:这个问题远比看起来更复杂。我们必须质疑:“什么叫做有效?”——我们还必须要在孩子行为的暂时改变与其对孩子造成长期深远的负面影响之间作衡量。换句话说,我们需要高瞻远瞩,需要看清隐藏在可见行为之下的真实情况。记住,前一章提到的大学生调查已发现,有条件的爱可以成功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但代价也是惨重的。这一点也尤其适合于爱的撤回。
关于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奖惩)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
大多数心理学家将其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出于喜好喜欢自己所做的事,而外在动机是指做某事以达到某种目的——为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以读书为例,是想看下一章发生了什么,还是被许诺得到一张贴纸或一块比萨饼,二者的动机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的重点并不在于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有所不同,或者甚至是前者不如后者,尽管这两种说法皆是真理。我要强调的是:外在动机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当外在动机趋于强烈时,内在动机就会随之减弱;人做某事时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为得到奖励,他会无所谓做任何事
由此产生的一个寓意是:你的孩子有多少“动机”做某事真的并不重要——用便壶、练钢琴、去上学……任何事,你需要问的问题是如何让他产生动力,换句话说,动机的数量不重要,动机的类型才重要。奖励之下的动机所产生的影响通常会减少我们想要孩子拥有的动机:一种比奖励更持久的真正的兴趣。
本书任何内容都不应该被曲解为赞同家长袖手旁观放任自流。可以说我们的任务是“掌管”,即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指导、设定界限,但并非“掌控”,即苛求绝对服从、依赖于压迫或无休止的规范。事实上,我们需要“掌管”帮助孩子获得“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虽然这听上去有些自相矛盾。我们的目标是授权,不是归顺;我们的方法是尊重,不是强迫。
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得不使用一般意义上的控制,玄机在于如何避免做过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种从根本上与控制不同的养育模式,而不是试图去寻找一种介于“过度管制”和“放任自流”之间的中庸之道。
孩子越看重分数,其天生对世界保持的好奇心越容易蒸发掉。
我们应鼓励老师和校长尽量弱化(甚至根除)分数的使用。
事实上,家长越注重成绩,孩子的成绩越差。
13点原则:1、深思熟虑
2、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3、专注长远目标
4、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5、尊重
6、不仅改变行动,而且改变视角
7、真实可信 8、少说,多问
9、记住孩子的年龄
10、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11、不说没必要的“不” 12、不要死板
13、不要匆匆忙忙
正面强化最突出之处不在于它是正面的,而在于它是一个评价。。。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是不含评价意义的正面态度。。。理想的状况是我们时刻都在提供认可、鼓励和关注。
最深思熟虑且富有创造性的人是那些对自己做的事情乐在其中的人。一般来说,兴趣激发优秀——我是说对任务本身的兴趣,而不是对成功本身或超越他人的兴趣。
这种开放态度通常会带来更多问题和挑战,这会令人困惑。
将你的养育目标看做给孩子接种疫苗,为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尊重、信任,以及恰当的宏观视角,面对过度控制的环境和过于专制的人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让孩子具备免疫力。鼓励孩子反思为何有些成年人需要使用惩罚和奖励手段,排除这些,他们还可以使用什么手段,他自己的行为是否可以改进。
这不仅会帮助减轻那些不靠谱教育政策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记住孩子们也在观察并学习我们如何面对挑战:我们是否重视他们的看法(而不是自动站在老师一边)、我们是否让孩子参与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家长单方面设法解决问题)。
家里强调道理和价值,学校强调行为;
家里引导他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学校引导他看重行为给自己制造的后果;家里鼓励思考,学校鼓励听话;
在家里他因自身而受到重视,学校里他因表现而受到重视.
这种矛盾性会让孩子迷茫,远非理想状态。但相比家庭和学校一致地对孩子做坏事,这要好得多了!
小巫序言 书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32cab010151gu.html 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想当初,我自己也曾经在育儿道路上走了一段弯路。虽然我一直奉行“无条件养育”这一主旨,但在实操过程中却远非一帆风顺。我早就买了汤玛斯·戈登博士的著作《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但第一次看后却未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而是将其埋没在其他以行为主义为基调的训育理论书籍当中。我自己则误入歧途,对孩子实施“行为后果法”,有些立马见效,有些则惨败而归。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我的训育手段具有严重缺陷,面对孩子的暂时性行为,我殚精竭虑地思考该施以何种“行为后果”,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需求、忽略了从根本解决问题。我还误以为妈妈在任何时刻都必须保持冷静的态度,即便内心火冒三丈,也要不露声色,哪怕把自己憋出内伤来。
虽然流行的养育方式强调原则和纪律,科恩却指出:纪律不一定帮助孩子自律。毕竟,孩子出于对自己判断力的信任而做出的行为,与出于被迫而做出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确保孩子内化我们的价值观不等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前者会直接阻碍我们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我确信大多数家长确实想让孩子在与同龄人相处时能够独立思考、刚毅自信、勇于坚守美德……我们希望他们不受同学的欺负,抵抗同伴压力,尤其是经受住性和毒品的诱惑。但既然家长意识到了孩子不能受人摆布,我们就必须教育他们独立思考、不受他人的(包括成人的)想法所左右。换句话说,如果家长在家里利用奖励刺激孩子服从,那么最终会把孩子培养成在外人面前唯命是从。
悟了“道”之后,“术”则由父母运用自身的智慧,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何应用。
这本书不容易看,看完后,其提出的理念也很不容易实施到位。创立P.E.T.的戈登博士指出,某个良好的交流方式,需要1500—5000次的练习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熟能生巧。所以,不要着急,给自己时间,一开始可能做不好,但只要坚持下去,就必定会有所改善。用科恩的话来与大家共勉——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