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2012-06-14 09:42:51)
标签:

育儿

分类: 常识、百科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开示孝道的宗旨。说明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

【词语注释】

1. 开宗明义:开示全书的宗旨,以说明孝的意义。开,开示。宗,宗旨。明,显明,说明。义,意义。

2. 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居。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居,闲居。

3.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孔子弟子,虽天资鲁钝,但事亲至孝,刻苦力学,日三省其身,终传孔子之道,述《大学》,被后世称为宗圣。

4. 侍:卑幼者陪从在尊者之侧。此处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

5. 先王:古代英明贤圣的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

6. 至德要道:至高的德行,切要的道理。此处指孝道。

7. 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的人和顺。以,用来。

8. 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

9. 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做官的、长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

10. 避席: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

11. 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敏,聪敏,灵敏。不敏,有迟钝意,曾子自谦之词。

12. 何足:那能够。

13. 德之本:德行的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所以说是「德之本」。

14. 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教,教化。由,自。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教之所由生」。

15. 复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

16. 语:告诉。

17. 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

18. 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

19. 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毁,毁坏。伤,伤残。孝子之心,以为自己的身体,承受于父母,应该谨慎爱护,勿使毁伤。

20. 立身行道:意为卓然自立,有所建树,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立身,一身有所树立,不依赖任何人,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

21. 扬名于后世:在后世中显扬自己的名声。扬名,显扬名声。

22. 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的意思。显,显耀。

23. 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

24. 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的亲爱扩大,奉侍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

25. 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

26. 大雅:《诗经》的一部分。《诗经》的内容,根据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种,<雅>又分<小雅>、<大雅>。<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的作品。

27.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怎么能够不追念你的先祖呢?那就一定要修养自己,发扬光大先祖的美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祖,在《诗经》里指文王,引申为祖先。尔,你。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养。

【章节浅译】

孔子在家闲坐着,他的学生曾参在一旁侍坐。孔老夫子说:「古代贤明的帝王有至高的德行与最切要的道理,他们用这种德行和道理教化人,使天下的人顺从,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坐席站起来说:「曾参不够聪敏,如何能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人的身躯、四肢、毛发与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的,(所以为人子女的,应当遵守仁德做事,善加爱护,谨慎保全),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声名显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的。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圆满孝道。正如《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能够不追念你的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的美德。』」

参考资料: 《四库荟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