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懒妈读书会”二期感想
(2011-05-29 22:02:32)
标签:
育儿 |
分类: 记录爱女成长及育儿心得 |
2011年5月29日,我与妻女一起在北京的皮卡书屋中英文少儿图书馆劲松店第二次参加了懒妈举办“懒妈读书会”,这是这个系列活动的第二场,我们读的第二本书,是《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
记得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是在4月10日,由于感觉很好,我对这个系列活动是非常支持的,所以这次特意带妻女一起来参加。也正因为如此,因为玥玥早晨的一个回笼觉,10点就开始的活动,我们11点才到,整整晚了一个小时。不过还好,感觉还是有一定的收获。
我的收获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读书会本身给予我的一些新的认识和收获,另一方面是一个课外的收获
先说说课外的收获,说是收获不如说是一个教训,就是参加完读书会后,我感觉今天带妻女来,可能是个“错误”,因为坦率说,我感觉没有得到我预期的效果,反倒影响了孩子,因为玥玥还比较小,本计划我和媳妇轮流听,均参与其中,另一个人带孩子在外玩(估计孩子可能不会在会场呆很久),夫妻共同参与效果会更好。但我忽视了孩子,可能是平时我在孩子身上功课做得不够深,玥玥还是只找妈妈,不要我,所以媳妇根本没有怎么参与其中,只在会场短暂的听了一会,在夫妻共同参与的问题上,没有达到目的。再一个就是,读书会期间,玥玥可能因为对环境部熟,喝水也少,小便也没接,想大便也没有拉出来。结束后,玥玥也不好好吃饭,搞得我两也没吃好,要知道玥玥在家吃饭是从来不用我们愁的,不挑食,饭量也大,我们平时很少带孩子在外吃饭,这也是我们养育孩子的一个习惯吧,总觉得在外不如在家营养卫生。所以玥玥换个环境吃饭,尤其是在餐厅,才会没吃好,而且玥玥很快就进入梦乡。在回家途中睡了一路,到家就醒,时间上也没有平时睡得长,睡眠质量也不够好。总之是吃喝拉撒睡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我的问题,算个教训,今后如果没有孩子直接参与的活动,还是我自己参加吧,等玥玥再大些再考虑带她吧。
回归正题,说说今天读书会我的一些感触和收获吧。今天地读书会大体是分两个步骤,首先是懒妈友童对书内容的逐章的解读和分享,然后是家长们互相交流。我对今天读书会的感触和收获,共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个方面-----对书本身内容的学习
在今天地读书会,主要是懒妈友童将整个书给大家过了一遍,按照篇章,逐章讲了各自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尤其是在孩子恐惧,哭泣,发脾气,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保护孩子,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听后,给我最主要的感觉就是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给孩子发泄的空间,让孩子那心中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无论是孩子恐惧,哭泣,发脾气还是愤怒。孩子之所以如此,背后一定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当孩子有以上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定不是孩子的错,即使你觉得单就目前的事件孩子是无理取闹,也许这次爆发的真正原因是在几天,甚至几个月前的某个事件。所以我们不是阻止孩子,让他“停顿”下来,而是靠近他,甚至抚摸他,拥抱他(在孩子允许的前提下)。把你无私的爱足量的展示给你的孩子,然后给她充分发泄的自由。让他最大限度的,一股脑的发泄出来,如此一来,才会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孩子的心理成长,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好处。这个过程就叫“倾听”。如果阻止住了孩子的发泄,表面上取得了成功,但实际上这一被压抑和阻碍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不哭不闹不表明孩子没有问题,负面情绪是客观纯在的,它会在孩子心中深埋,以至于在今后的某个时间,借着某一个由头再次发作,如果被一次次的强制打压,这一情绪就得不到释放,在孩子的心理长期积累和成长起来,等孩子成人后,当你再没有能力在打压的时候,它能能就会大爆发,那时可能就会伤害的他人,乃至社会,甚至变成了一种犯罪行为。
这让我想到了上次读书会,提及到孩子涂鸦,画画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也许他提及的这种情绪以及对该情绪的发泄和释放更日常化,不如本书阐述的那么大,那么极端。但这同样都是我们应该倾听的。同样是在保护孩子的自然性和孩子的心理。而倾听在我的理解,就是爱和自由,给孩子最充分无私的爱和足够的自由。在这一点上,这些育儿的书籍的观点的共通的。
说到足够的自由,也就是懒妈友童在两次读书会都强调的一个蒙特利梭的观点点:第一个是不伤害自己,第二个是不打扰别人,第三个是不破坏环境,在此基础上给孩子自由。另外,懒妈友童还提及一个观点,我也十分认同,就是倾听的目的是满足孩子的情绪需要,情绪的满足时无条件的,而物质的满足时有原则和规则的,满足情绪不能无条件的以物质满足为前提。
第二个方面------如何关注,帮助,调整家长的负面情绪
在本书的第二篇“听你,听我”中,着重讲述了如何关注和调整父母的负面情绪,终究倾听孩子的是父母,那么父母也是人,也会有负面情绪,尤其是在倾听孩子的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的负面情绪也容易被带动。倾听孩子是一个说起容易做起难的事情,一个良好的,成功的倾听过程,离不开倾听者的良好的心理,如果倾听者遇到负面情绪,也是需要别的倾听和自我调适的。在读书会里,这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只被提及,没有深入讨论。懒妈友童在简单介绍第二篇内容的同时,也给我们推荐了父母如何调适心理问题的书籍《改变从心开始》《生命的重建》,相信会对我们有更大的帮助。
第三个方面------妈妈们提及的接纳西方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现实结合的问题
这一方面也是一个题外的收获,很多妈妈在讨论中提及,目前我们都在接触和认同很多源于西方的育儿理念,懒妈友童的读书会活动的内容也基本基于这类观点。但在当今中国,虽然持此类观点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但基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似乎有些做法会与社会的某种“秩序”撞车,无法真正得到有效地实施
我和这些家长的忧虑是一样的,由于家中玥玥还小,不到两岁,所以对此我也没有更好的答案和办法,在这里,我只想简单阐述一下我心中的爱与自由的观点和我们现在中国教育氛围的一个区别,这也是我比较信赖爱和自由理念的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教育的关注点有本质的不同,当今中国总体的教育氛围给我的感觉就是注重技能的学习,强调知识的力量,用知识挂钩经济,普遍的中国家庭都认为,必须要学习好,学习好就找到好工作,就能挣大钱。这本身没有错,但错在把这个观点作为了教育的首要,作为了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忽略了教育真谛。我以前的文章就说过,我认为,学习知识和技能绝对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首要,教育的首要应该是如何做人,这其实不是西方人的发明,中国古老的文化就对此有涉及,三字经云“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此观点弟子规中也有阐述。而近现代的西方教育理念其实根源也在此,只不过他们更注重的是方法,如何才能学会做人呢?首先要有一个健康良好向上的心理,所以我感觉,西方的很多育儿名著,都在关注人的心理发展,如何帮助一个人一生能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是西方教育关注地起点和重点。所以从这一点讲,我想这也是更多的中国父母尤其是年轻的中国父母越来越接受西方的这种教育理念的原因吧。我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大环境能早日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还原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