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人文历史,可谓博大精深,更是源远流长。读过许多谈论地方文化的文章,尽管是洋洋洒洒、下笔万言,但仔细考量,却还是觉得有些虚无缥缈。文化这东西,终究是要亲身体会才可以捉摸的。
一个地方的文化,需要有一个载体,离开了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去谈论它、描述它,那怕你有如簧巧舌、生花妙笔,我们终究还是很难理解透彻。
http://s6/mw690/0024oFU1gy6KjfiuNud25&690
重建丰湖书院,为惠州恢复了一处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
适逢周日,和钟老师及几位一起学习书法的小朋友一起游览了丰湖书院,研习前辈先贤的文章书法,感受书院数百年所积攒的文化精粹。
丰湖书院座落于西湖的黄塘半岛上,三面环水,沿湖水岸遍植杨柳,环境清幽。
书院门前是一座高大的牌坊,匾额“丰湖书院”四字是岭南著名才子宋湘所题写,楹联“山水小蓬瀛,人文古邹鲁”也是出自宋湘手笔。这副对联所描写的对象不知是丰湖书院本身,抑或是惠州地区呢?丰湖书院所处的位置,确实可以说是小蓬瀛,而只有整个惠州地区才可以称得上是古邹鲁吧。
宋湘是广东梅州人,清朝嘉庆年间受惠州知府伊秉绶的邀请,出任书院山长,开创了丰湖书院的一个鼎盛时代。
丰湖书院始建于宋朝宝祐二年(公元
1254
年),其前身“聚贤堂”是为纪念唐、宋时代对惠州经济文化作出卓越贡献的十二位文化名人而建,他们是陈偁、苏轼、陈荛佐、陈鹏飞、古成之、张宋卿、留正、许申、苏过、陈瓘、陈奂。丰湖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曾经声名显赫,一度位列广东四大书院榜单;也曾经荒废零落,沦为荒山野地,或为寺院民居所占据。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惠州知府伊秉绶重修丰湖书院,宋湘为山长,使丰湖书院进入黄金时代,现在书院所留胜迹多与他们两人有关。
走进书院的大门,来到一座宽阔的庭院,院内昭壁树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碑,上刻“敦重”两个隶书大字,乃是伊秉绶所书。书法端庄厚重,功力十分了得。
书院内的门厅的匾额楹联都是出自当代名师之手,无论是内容还是字体,都属上乘之作,假以时日,定当成为传世之精品。书院走廊过道的墙上,镶嵌了历代铭文碑刻,钟老师为大家一一讲解,使我们对于作者的背景、书法的流派、联语警句的涵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从书院出来,烈日已当空,但大家兴致不减,在钟老师的提议下,找了一处亭台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做成了一首联诗。
丰湖书院,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凝聚惠州人文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我们只有赋予它更多的文化传承方面的机能,丰湖书院才能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
附:以下是大家游览后所写的联诗一首,钟老师加了题记并作了修饰韵色。
甲午小暑将至,时正酷热难耐,余携堂上学子几人往西湖之畔丰湖书院,观惠州先贤石刻楹联,领略古循州之文韵气息。小憩之际,萌生诗兴,遂令众搜肠觅句,得联诗一首,虽粗浅平白,但情意率真,乃属习诗不可多得时机,余谨以数字记之。
湖上一书院,时闻知了鸣。
坐观西湖景,绿杨荫里亭。
天空真爽朗,花草正芳菲。
湖光泛涟漪,游客影不稀。
篆字满墙挂,文韵镶亭台。
先人诗句美,后者瞻仰来。
前有苏学士,循州续锦章。
今日多感慨,岭南文脉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