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和光孝是广州市内最有名的两处寺院,光孝因为禅宗六祖惠能法师出道时一则“风动,番动”的故事而流传古今;六榕则是因为寺院内高耸而秀美的古舍利塔而声名远播,苏东坡的题字为之更添姿彩。
搭乘地铁在公园前站出来,经过六榕路,步行到达寺院。
http://s6/mw690/7115c475td4aac382db75&690
六榕寺的大门极不起眼,甚至于比不上一些大家族的祠堂,门额上的题字是苏东坡手迹,门前的对联写得真好。“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博士指的是唐朝青年才俊王勃。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在当地担任高官的父亲时,途经广州,为寺庙撰写了一篇碑记——《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宝庄严寺是寺院当时的名字。公元1100年,苏东坡从海南返回中原路过广州时,题写了“六榕”两字,当时寺内有6株高大的榕树,六榕也就成为寺院的别称。
http://s13/mw690/7115c475td4aaca76a8bc&690
早上的天气有点冷,但阳光明媚。9点来钟的样子,寺院内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春节快到了,如同普通的人家一样,打扫庭院,擦洗器物是年前的必修课,佛门圣地也不例外。
总是试图想象王勃、苏东坡当年看到的场景,寺院内部景观想必变化不大,周边的一切却是面目全非。古代的六榕寺地域甚广,座北朝南,气势非常,从其耸入云天的高层舍利塔就可见一斑。
时代的变迁,都市的扩张,土地的价值不断高涨,佛门圣地也免不了被蚕食的命运。时至今日,六榕古寺只剩下围绕舍利塔周边的几个殿堂了,其它的大片地方早已被挤占挪用。历代以来,城市的发展莫不是在拆迁中前行的。封建时代奉行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现在所规定的是普天之下莫非国土,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东坡当年看到的六棵大榕树已了无踪影,后人补种了三棵,如今也以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寺院内的主角。虽然还是在冬天里,枝繁叶茂的大树却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门不远处,就是高耸的六榕塔,因为造型花俏,又称花塔,自古以来就是六榕寺的代号,也是六榕寺的骄傲。花塔名字的由来,据说是驻扎在周边的满清八旗子弟兵给起的。
六榕寺的前身是始建于南北朝宋代(公元420年到479年)的宝庄严寺,花塔始建于南北朝梁代大同3年(公元537年),是供奉佛陀舍利子的一座佛塔。花塔的顶端的塔刹有一根千佛铜柱是元朝至正年间铸造的,传说相当精美,未能登塔亲自品赏,颇觉遗憾。
大雄宝殿紧邻舍利塔的西面,工作人员正在大殿里面打扫卫生,人们架起梯子,攀爬到高坐神坛的佛像上,精心擦洗。平时庄严肃穆的圣殿,人神平等共处,呈现出一种难得的和谐氛围。这三尊巨大的黄铜佛像是清朝康熙年间铸造的,造型庄重典雅,工艺十分精美,黄澄澄的保存得极好。
http://s12/mw690/7115c475td4aace9af7db&690
观音殿在花塔的南面,也是六榕寺的主要殿堂,里面供奉了两尊观音大士的塑像,靠后的一座比较大,是康熙年间铸造,靠前的塑像较小些,是明朝时期铸造的,都是年代久远的文物。
旁边的六祖堂正在进行整修。六祖堂供奉的是禅宗六祖惠能法师的,六祖的塑像端坐正中。这尊铜像是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寺院重修时以曹溪六祖真身为原型而铸造的,一千多年前的文物保全至今,实属不易。
六榕寺的规模不比从前,然而它能够历经时代变迁,千百年来屹立城市中心,香火不绝,足以见证其佛法之影响,更有其人文历史积攒的魅力。
大雄宝殿,寺院早期的名字是广州宝庄严寺
http://s16/mw690/7115c475gd4df4e40d56f&690
忙碌的人们
http://s2/mw690/7115c475gd4df55e86871&690
苏东坡塑像
http://s15/mw690/7115c475gd4df5895b0be&690
观音殿,两尊观音神像分别为明、清时代铸造
http://s13/mw690/7115c475gd4df5d59d33c&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