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明斯特版马克之后,联邦德国在1989年开始发行新版马克。这套马克延续了上一版的“三分区”设计布局、大尺寸精细手工雕刻的人像,在纸钞上注入了更多的防伪技术,把德国马克的艺术性和高水平的印钞技术的完美结合再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一版马克在正背面的底纹中精心设计了许多与票面人物相关的元素,使得每一次鉴赏都能成为一次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
1989版德国马克一共8种面额,在前一版面额设置的基础上增加了200马克。正面人物选择了德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建筑学家、音乐家、科学家等,背面主图则是与正面人物相关的主题。
早先和朋友们交流的时候,发现1989版马克和明斯特版一样,人像雕刻仍然可以大致分成两种不同风格,一种是人像的细节刻画更为精致,一组则相对简略。对于极致手工雕刻非常感兴趣的我来说,精致风格的马克当然是我的不二之选。这枚200马克就是其中之一。
德国1989年200马克
正面:德国医学家保罗.埃尔利希
背面:埃尔利希使用过的显微镜
2015年,朋友从香港币展帮我带回了这张初版补号200马克纸币。不仅了却了德国纸币收藏的一个小心愿,也让我对这张纸币的精彩有了更加深刻而具体的印象。
纸币正面是德国医学家保罗.埃尔利希,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之一,获奖的理由是从事免疫力方面的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然而从纸币来看,德国人似乎对这个世人趋之若鹜的诺贝尔奖不感兴趣,纸币的设计上并没有很直观地反映出来。反而是埃尔利希在梅毒治疗研究上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抗梅毒药胂凡纳明(俗称606)的分子结构图成了纸币正面的附图。
背面是古典风格的光学显微镜,寓意埃尔利希在医学上的重要贡献。
正面埃尔利希的肖像占据了整个票面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如此大尺寸的肖像,一方面可以让设计师和雕刻师更好地描绘人物的形象和细节;另一方面也对雕刻师的雕刻、制版、印刷等环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这种大尺寸手工雕刻人像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增强了纸币的防伪能力;其次是增加了纸币的艺术美感——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近几年出现的新纸币,防伪能力不可谓不强,然而藏有却纷纷反映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近年的纸币,采用了大量高精尖的防伪技术,忽视了底纹的处理,逐渐放弃精细的手工雕刻人像,使得整张纸币看起来就是一份防伪技术的套餐。这种趋势也使得早期突出精致手工雕刻人像和风景作为主要防伪措施的纸币变得愈发让人怀念。

整个人像点线数量非常多,雕刻一丝不苟,既能增强防伪能力,也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形态特征和精神面貌。

眼镜的这个细节,可以看到设计师和雕刻师对细节的把握能力。我们都知道,眼镜是有折射效应的,就像我们看到水中的鱼的位置,实际上比我们“看到”的要深一样。这里的眼睛的上眼皮部分有很明显的“错位”现象,说明设计师和雕刻师把眼镜的这种折射效应忠实地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设计师和雕刻师对作品细节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

我们从整体上看,埃尔利希有一部花白的络腮胡子。我们再看看细节,线条的疏密变化是能够从宏观上表现“花白胡子”特征的关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