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纸币收藏与研究】纸币印刷方法简介

(2012-09-19 15:29:15)
分类: 纸币收藏与研究
    纸币,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印刷品,但纸币的印刷精度要比普通印刷品要高得多。除此以外,印刷工艺与普通印刷品大同小异。既然纸币也是一种印刷品,那么纸币的印刷方法必然和普通印刷品类似。本文就纸币印刷中常用的印刷方法做一简单介绍,旨在让读者了解纸币印刷方法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顺利完成正确区分纸币的版别,进行防伪鉴定、鉴赏等的相关工作。
    印刷的方法,不外乎有三种: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又产生了第四种印刷方法:丝网版印刷。这些印刷方法的区别仅仅是图案部分与空白部分在印版上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对这些印刷方法有所了解的话,不知道这些印刷方法相应的印刷品的特点,何谈正确区分某一张纸币所使用的印刷方法?
    现代的纸币印刷,不过是采用从这四种最基本的、以及它们所衍生出数量繁多的印刷方法。现在就随着本文来简单了解纸币上常用的印刷方法。
    一.  凸版印刷:凸版,顾名思义,就是印版上的版纹,图案部分比空白部分要高;凸版印刷就是采用这种印版印刷的一种印刷方法。印刷时,凸出版面的图案部分着墨,空白部分不着墨。当印版与承印物接触时,着墨部分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得到印刷成品。凸版印刷品,墨层较薄,但颜色比较浓重,也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但由于印版的特点,凸版印刷在细节、图案层次的表现力等方面比较差,适合印刷一些构图简练,层次感要求不高,风格较为粗犷的印刷品。
    凸版印刷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方法,例如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就是凸版印刷的。现存最早的印刷品、著名的唐代的《金刚经》,也是采用凸版印刷的。在现代,凸版印刷又衍生出多种形式,例如铜版、锌版、双金属(铜锌)版、树脂版等,另外我们耳熟能详的“铅字”,也是一种凸版印刷。
    印刷品上的凸版印刷图案,线条的边缘不甚齐整,几乎呈波浪形,墨色较中心位置浓厚;印刷品背面相对应的位置会有凸起的痕迹,这是由于印版在印刷过程中对承印物施压留下的痕迹。
http://s11/mw690/7113ea3bgdcfd858f782a&690
纸币上的号码,采用凸版印刷,注意冠号字母C边缘的浓厚的墨线,这是判定凸版印刷的一个特征
    如今的纸币,很少采用凸版印刷,因为凸版印刷不适合表现精细的图案,大多在纸币号码的印刷上使用,美元的行印、库印也采用了凸版印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沙俄纸币,某些品种的主图使用了凸版印刷方法,风格较为细腻,细节丰富,这是凸版印刷使用的一个特例和极致的应用。另外,绚丽的奥洛夫工艺,也是从凸版印刷发展而来的。
    二. 平凸版印刷:平凸版是一种间接印刷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采用凸版印刷方法将油墨转移到平版上,再从平版转移到承印物上的一种印刷方法。在上世纪5、60年代中国发明的平凸版多色接线技术,就是是利用了这种印刷方法的特点,在印刷时各种颜色在凸版-平版和平版-承印物这两个过程中的高精度对接来实现防伪的。
紫色、绿色、蓝色的底纹采用的平凸版三色接线(中国1960年1元)
    平凸版印刷品的图案,线条特点与凸版印刷类似,但平凸版印刷时,凸版不直接与承印物接触,所以印刷品背面没有凸版印刷品那样的凸痕。纸币上采用平凸版印刷的典型例子,如中国第三套人民币主币正面的多色接线底纹,以及该时期中国代印的部分外国纸币。
    三. 平版印刷:所谓平版,就是版面上的版纹,图案线条和空白部分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印刷时,利用水油相斥的原理使得图案线条部分着墨,空白部分不着墨。当油墨从印版上转移到承印物时,就形成了相对应的图案。平版印刷的印刷品,具有色彩丰富、层次变化多样、表现力强的特点,同时制版周期短,成本较低,是如今发展较快、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印刷方法。
    纸币常采用的平版印刷方法主要有:
    1.胶版印刷:这是平版印刷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纸币上的底纹以及大多数国家的低面额纸币,大多采用胶版印刷。胶版印刷品的特点是,图案线条边缘较为齐整,印刷时由于印版对承印物施压均匀,没有凸版印刷那样明显的压痕;在表现力上,胶版印刷品色彩鲜艳丰富,层次感强,线条流畅,精细程度高。适合在层次感、色彩、精度等方面有高要求的印刷品上使用。例如荷兰鸟版,鲜艳丰富的色彩和精度极高的套印部分,就是采用胶版印刷的。
http://s3/mw690/7113ea3bgdcfdaac0ece2&690
采用胶版印刷的中国1990年2元(背面)
    2.平凹版印刷:平凹版就是在平版的基础上,对印版进行处理,使版纹略微凹下。印刷时,印版能储存更多的油墨,印刷品的颜色、层次感比传统平版印刷更具优势的一种印刷方法。从现今的情况来看,现代的平版印刷,可能以平凹版为主。
    3.影写版:影写版又叫照相凹版,它是利用照相技术的原理,对图稿进行照相复制并分色,在涂有感光材料的印版上晒出图案,用特殊药剂洗去感光部分,暴露出印版表面之后,再用腐蚀剂对印版进行处理,得到版纹略微凹下的印版。印刷时,各个不同颜色的印版组合使用,每个色版只印一种颜色。影写版的显著特点是图案线条由很多细微的网点组成,利用三原色(黄、红、蓝,有时为使印刷品印刷效果更好,会增加一个黑色、灰色或其他颜色的版,形成四原版)原理,由颜色不同的网点混合组合成各种丰富的颜色,在印刷品颜色较浅的地方,线条的网点结构更为明显。影写版印刷品在色彩的表现上与胶版印刷类似,色彩丰富,层次感强,但比胶版印刷更为柔和细腻。早期的假人民币,大多采用影写版,线条网点粗大(真品采用胶版印刷,没有网点感)。
http://s4/mw690/7113ea3bgdcfdb3c14993&690
邮票上的影写版,可清晰看到网格状的墨点,这是影写版的特征之一。
    南非在1930年首创无网点影写版,由平纹线代替网点结构。
    影写版在纸币上的应用不是很广泛,典型应用如法属纸币的平印部分,即采用影写版印刷的方法。影写版印刷品的线条结构的特点,是很多藏友所说的法属纸币不适合在放大镜下欣赏的根本原因。
http://s6/mw690/7113ea3bgdcfdc6e02795&690
纸币上采用的影写版,为无网点影写版,由平行线纹构成。
    四. 凹版印刷:所谓凹版,就是利用各种方法,使印版的版纹明显凹陷于版面之下。在印刷时,对整块印版施墨,再将印版表面的油墨刮去,刮去油墨后的版面,就是图案的空白部分,版纹里残留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之后,就是图案的着墨部分。凹版印刷制版过程较为复杂,印刷品的墨层厚重,线条可凸起于承印物表面,手感非常明显重,在立体感上的表现要优于其他印刷方法;凹版印刷工艺较为复杂,同时油墨消耗大,成本高。凹版印刷由于具有上述的特点,印刷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防伪能力。
    1.手工雕版:利用手工雕刻原版,再用原版复制印版后印刷的凹版印刷。手工雕刻凹版是各国纸币防伪的一个重点,在需要高级防伪的纸币上,主要的图案如人像、风景主图,都采用手工雕刻凹版。
    2.机械雕刻凹版:就是利用机器代替繁重的手工劳动,在印版上雕刻出一些规则变化的纯线条图案,复制成印版后大量印刷的凹版印刷方法。各国纸币上具有规则变化的凹印的边花、装饰图案等多采用这种凹版印刷方法。
    3.腐蚀凹版:腐蚀凹版的制版过程与照相凹版有些类似,都是利用腐蚀剂在印版上腐蚀出版纹。但是腐蚀凹版的版纹,比照相凹版要深得多。腐蚀时间的长短不同,版纹深浅不同,在印刷品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墨层厚薄不一,颜色、立体感藉此得以表现。中国在二、三、四版上采用的暗花防伪技术,就是腐蚀凹版的典型应用。
      (关于凹版印刷,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阅我的博文《纸币防伪技术第一章:凹版印刷》)
    五.丝网印刷:丝网印刷属于孔板印刷。基本原理是在一块多孔板上使用药剂对印版进行处理,使印版的空白部分的微孔被堵塞;印刷时,承印物置于印版下方,油墨施于印版上方,然后对印版施墨面施压,使油墨通过微孔,转移到承印物上。
    丝网印刷的图案,油墨厚实,线条凸出于承印物表面,手感明显,色彩浓重,在外观上与凹版印刷类似,容易与凹版印刷品相混淆。但丝网印刷与凹版印刷不同的是,丝网印刷品的线条较为硬朗、单调,不如凹版印刷那样具有丰富的变化。在手工雕刻版与丝网印刷的对比下,更为明显。
    纸币上采用丝网印刷方法的不多,目前纸币采用丝网印刷,仅限于使用OVI和OVMI印刷的防伪标识。例如各国纸币上的光变油墨防伪和SPARK防伪标识,即使用了丝网印刷的方法。
    另外,在60年代之后的荷兰盾上,我们常能发现一种由不规则墨点构成的图案,这就是藏友们常说的“喷墨技术”。个人推测,这种喷墨技术的原理和丝网印刷的原理大体一致,都是使油墨通过特殊的微孔,转移到承印物上。只是丝网印刷需要印版,将油墨压过微孔,转移到承印物上;而喷墨技术只采用墨针将油墨直接“喷”在承印物上。
    六.混合版:所谓混合版,按照前文的分类法,并不是独立的一种印刷方法。而是四种基本印刷方法及其衍生出来的印刷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套印的一种印刷方法。常见的如凸版-凹版混合套印、影写版-凹版混合套印、胶版-凹版混合套印等。混合版印刷品结合其所采用的印刷方法各自的特点,借此表现更为完美的印刷效果。
    混合版在纸币上的使用同样不够广泛,典型应用仅见法属纸币的影写版-凹版套印。这种混合版结合了影写版在色彩、层次上丰富细腻的表现力,同时利用凹版印刷立体感强的特点,营造一种艺术性强的印刷效果。
 
坚持原创,拒绝盗版!   copyright Kwangsi 2012.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作者允许,对本文进行部分或全文转载、以复制或人工输入的形式发表于其他论坛和媒体、发表于纸质刊物、以复制和人工输入的形式做成文档并私下与他人交流等行为,均视为对作者版权的侵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