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古镇”泛滥,所以不想称这个地方为古镇。
这是一个保持原生态的地方,原住民生活在传统的小青瓦屋面、穿“dou”(1)木结构房子之中。青石板铺就的狭窄小街小巷几乎没有店铺,完全没有“打造”的痕迹。这就是眉山市洪雅县高庙镇的老街,实在太偏僻,不当道不说,又在峨眉山背后的山腰上。即使到了这里,满眼都是近一、二十年修的“快捷”砖房。不问几个当地人,不耐着性子在下坡路上转几个弯,还真不知道这里别有洞天。
老街就是这般模样。几乎不能叫街巷:两边人行道,中间就是一条排雨水的凹槽。看来这里不可能使用任何交通工具包括独轮车(鸡公车),要运送点什么只能靠肩挑背扛了。两层的木房子,歪歪斜斜却也不会倒塌,门面都是木铺板。
这一段稍宽,中间算“街”了,已经改石板为三合土。看得见街沿下的自来水管。
潮湿环境,到处有青苔,瓦屋檐上也有。木门板易朽,有的房子换成砖墙了。
依稀可见“花园三队粮仓”字样。

石阶旁的阁楼,传统的中悬木格窗。以前这上面是糊窗纸的。

从石阶下往上看。
小酒肆,有点商业气息了。高庙白酒完全用粮食酿成,颇有名气。常有专程来此的酒客。

这些石阶表面已经很不平整,不知多少人踩过,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

真是一线天。
门坎下一根软管把洗涤盆的排水引到明沟里。这里人口居住密度不大,也许镇边的溪流还能稀释冲淡生活污水。长远看,污水处理总会成为大问题的。
古老的青石板,弯曲的石板路。两边的房子也有些歪扭,但仍然是人们的正常居所,没有安全问题,这就是穿"dou"木结构房子的本事。
近点看看,房檐鳞次栉比,划出形状各异的天空。乱拉乱接的电线存在火灾隐患。

左边这个小商铺,可称“四川农村传统手工制作家居用品展示中心”,原汁原味,难得一见。它是为周边住户服务的,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旅游工艺品商店。

制作这些家居用品的材料基本就是四种:竹、木、棕、草,自然生长,用过了扔在哪里都可以自然腐朽、消失,或可以当燃料,燃烧的灰烬是草木灰,传统农业的钾肥来源。所以说传统农村是没有什么无用的垃圾的。
这是些什么东西?多达十五种!
草鞋:用谷草和麻绳手工制作,制作过程称“打草鞋”。草鞋就地取材废物利用成本极低,防滑,但太不经用。很难想象偏僻乡村还有人穿这样的鞋。
木瓢:大的舀水,俗称“瓜瓢”。小的是饭勺。
木甑子:一般用竹篾编成的绳把几块带弧形的杉木板“箍”(2)在一起成桶状而制成,里面放上竹编的甑格子、纱布就可以蒸饭。甑子盖又是竹子编成,其中衬“笋壳”(竹笋的外壳)。
竹刷把:用来涮锅等容器。
竹筛子:用来筛选米、麦等,可去除稗子、沙和小石子等。
竹筐(四川话叫“蔸蔸”):用来装东西。有的似可称为“壁蔸”或“挂筐”,挂在墙上放东西。
竹背篼:用来装较大较重的东西,类似现在的旅行背包但更有强度且形状固定。甚至可以站个小孩在里面。
蓑衣:用棕皮制作,用来遮雨,铺在野地上即可就地而卧。“孤舟蓑笠翁”之“蓑”即此物。
斗笠:竹篾编成边沿很宽、其中衬大片竹叶或粽叶的遮雨帽,与蓑衣合用。
棕刷:一般用作洗衣、洗鞋等。
棕扫帚:不用来扫地,一般是扫台面。
烘笼:竹编“笼”里放土陶钵,其中盛放去除杂质后仍在燃烧的木炭再掩上草木灰,传统取暖用具,像一个可以移动的微型烤火炉。
竹簸箕:用来晾晒农产品,如晾晒蔬菜以制作腌菜。
竹“提子”:计量工具,一般用来舀液体如酒、醋、菜油等。
木斗:用来“舀”米、麦等物,一般也有计量作用。
竹筲箕:厨房里的器物,常用来盛放洗净的菜蔬等,或将煮得半熟的米饭连汤带水放到其中,“沥”出来的液体就是米汤,半熟的米饭再放到甑子里蒸熟。由于筲箕倾斜的端头有收口,利于把散装的东西倒进口袋里。
啊?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是几个近一寸厚的竹圈圈,常用来放中式圆弧底炒锅,就不会歪斜或倾覆。
依山坡而建的二层楼房。爬满青苔的石梯,岁月悠悠。

镇边人家。曲径通幽。

树林中的坡屋顶。
镇边山溪,水尤清冽。
山溪上的钢吊桥。
高庙老街幽静、平和,完全没有“古镇”人潮涌动的喧嚣。它把你带入真实的传统生活场景之中,就是一个地道的四川乡村民居博物馆。
注:
1、dou:《四川方言词典》中的字是提手旁加“豆”,读音同“豆",动词,意思是凑(聚集)到一起。最典型的用法是"dou"榫,即把木榫头插进榫眼里。
2、箍:《四川方言词典》中读音“ku”而不是“gu”。如:“箍”木水桶、木盆、木甑子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