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西康》一书的撰述者孙健三先生在序言中说:
“2000年,我有过一次欧洲六国考察经历。其间,我先后向六百位欧洲人发出同样的问卷:请回答两件你所了解的中国的事?其中有四百零一人回答:熊猫,《康定情歌》。”
这是康定的骄傲!因为这两件“中国的事”都与其直接相关。《康定情歌》自不必说 (1)
,康定县境内的金汤—孔玉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
康定曾经是西康省省会,旧称打箭炉,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共存、多种宗教共处的高原小城。其地理位置独特,有“三山拱卫(跑马山、郭达山、阿里布谷山),两河交汇(折多河、雅拉河)”之说。
以下这些上世纪上半叶拍摄的康定,是两个外国人和两个中国人的作品,看看那是一座多么清爽美丽的高原小城!还有一些对照着看看的彩色照片,是我不久前拍的。

1908年,英国自然科学家、探险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从成都出发,翻山越岭,终于看见山坡下的康定城了。 (网络图片)

1908年,威尔逊(中坐者)与英国领事(右)、法国领事(左)在成都合影。(网络图片)
威尔逊在1899年至1911年间四次到中国,带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在交通极不发达的中国西部山区拍摄了2000余幅珍贵照片。1913年,他出版了重要著作《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再版时易名为《中国:园林之母》。
精致的汉、藏风格建筑布满穿城而过的折多河两岸,险峻的高山更增添了小城的勃勃英气。威尔逊摄于1908年。(网络图片)
下面是局部放大。看那些房子,简直尽是经典。如果保留至今,丽江哪里能比?


右侧那一大片白色屋脊的精美建筑应是藏传佛教的格鲁派(黄教)寺庙——安觉寺,建于三百多年前。原名“安雀寺”。1937年,民国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季陶)去甘孜祭拜九世班禅大师,经过康定时为该寺改名为“安觉寺”,并书匾竖于正殿鎏金屋檐下。此匾毁于“文革”,但寺名保留至今。
2013年到康定实地看看,又怀疑威尔逊这张老照片中的建筑群是安觉寺的判断。如果安觉寺基本保留原建筑格局,则折多河的位置就不对。再对照后面一张孙明经先生的照片,这建筑群更象是五明学院。但是这个五明学院在网上完全查不到,现在的康定也找不到它。我已经“hold 不住”了。

现在的安觉寺已经身处热闹的城市中心,四周都被粗糙的当代建筑围合了。(摄于2013年)

空间限制,好不容易才把三个漂亮屋顶放到一个画面里。(摄于2013年)

是什么吸引了威尔逊的目光?是那座单孔石拱桥,还是桥下清澈的滔滔河水?远处那座房子多么精致,细看似乎是个砖瓦窑。看看下面放大图,房屋架空的下部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圆筒状的瓦坯。(网络图片)

康定是个多桥的城,古有“八桥城”之说,这座如此漂亮的石拱桥显然应名列其中。问题是这座桥叫什么名字?现在还存在么?
资料介绍康定有座古桥叫“公主桥”,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所修,但实际上此桥多半建于清中后期。搜索图片相互对照,终于确定威尔逊拍摄的就是公主桥,桥下是折多河。现在此桥尚存,就在康定老城南端,除桥面变平整、重修了栏杆外,其余旧貌依然,见下图(网络图片)。由于在此桥稍下游一点修了新的公路桥,古老的“公主桥”应该好好保存了。

再搜索“谷歌地图”,找到公主桥位置,唉唉,我曾两次踏桥而过啊,居然熟视无睹。

威尔逊拍摄的康定城南郊的两座寺庙——金刚寺(左下方)和南无寺(右上方)。(网络图片)
此处被誉为“双寺云林”,是康定十景之一,可能是现在的说法。图右下方是折多河,要到主城区就沿河边那条道路右行,距公主桥也就四、五百米远了。看看下面的放大图,寺庙建筑汉藏合璧——墙和窗是藏式,屋顶完全是汉族建筑传统的大屋顶,特别是那个八角亭式的屋顶。

金刚寺建于十五世纪初,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寺庙。

当今金刚寺格局依旧,气势非凡,屋顶上的八角亭更是显眼。用形状各异的片石砌筑的暗红色墙体何其坚固,是藏式建筑特色。(摄于2013年)

已故佛协主席赵朴初题写的寺名。(摄于2013年)

南无寺是一座格鲁派寺庙,始建于1677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无寺已很衰败。现在的南无寺金碧辉煌,规模宏大,仅仅正面的巍峨建筑就需要两幅图片才能完整展现了。(摄于2013年)


僧人居住的三层楼房?这内庭院比当年大了好多倍。

南无寺大门。赵朴初的墨宝。(摄于2013年)

站在公主桥上远望南无寺。(摄于2013年)

1929年,南无寺内景,身着红色袈裟的僧人,彩色经幡。(网络图片)摄影者是约瑟夫·洛克。

约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 Francis
Rock,1884-1962)是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从1922年到1949年,洛克在中国云南、四川、甘肃东南以及西藏东部度过了漫长的探险考察岁月,拍摄了大量照片。洛克以丽江附近的村落为基地,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动植物进行了详细考察研究,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正是这些文章激发了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创作灵感,完成了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成就了“香格里拉”的美丽传说。
另一角度看南无寺。洛克摄于1929年。(网络图片)我怀疑原说明文字有错,这更像金刚寺。
康定城鸟瞰。右下角是川西、西康一带最大的天主教堂——真原堂,由法国传教士所建。洛克摄于1929年。(网络图片)
注:
1、下图是海拔4200米的折多山上的巨幅“康定情歌”,由藏、汉、英三种文字组成,用1800吨汉白玉制作,就在去康定机场的路上,甚至在“谷歌”卫星地图上也清晰可见。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