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斯德哥尔摩到奥斯陆,差不多有五百公里路程。中午,导游要司机找一个合适的出口下高速路就餐,于是我们完全偶然地到了一个瑞典小镇。
导游问:麦当劳没问题吧?
问题不大。问题是这个偏僻小镇会有麦当劳?
疑虑很快消除:前面路边一个店招上就是个大大的“M”。
突然有二十多个“老外”非常规光顾,够“M”忙碌一阵了。我预计有十来分钟可支配,立刻快步沿“M”旁边的小街往前走。
小街整洁清爽,街边绿草坪后一排民居赏心悦目。我稍稍走近,隔着窗玻璃往里瞟了一眼,室内布置也十分讲究。

回过头来,麦当劳餐厅外遮阳伞下的一家人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是一个黑人家庭,从大人到孩子都显得悠闲自在。
在欧洲黑人并不罕见。但如此僻壤也有黑人,有点出人意外。

若干年来,瑞典接受了百万以上的难民,包括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人、索马里人,亚洲的越南人、缅甸人、伊拉克人、巴勒斯坦人、阿富汗人,还有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后拥来的东欧人。等等,等等。瑞典现任融合与平等事务大臣努阿姆库·萨布尼就是来自非洲刚果的黑人。总之,哪里有战争,瑞典就接受哪里的难民。所以,瑞典有“世界难民之母”的美誉。
据导游称,瑞典的新移民及其后代已经有三百万人了。要知道瑞典本身也只有五百多万人(指白人原住民),能接受这么多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习俗的外国难民,真是难以想象。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社会矛盾,瑞典政府和民众肯定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他们不仅急人所急,而且把这些非亲非故、与己无关的人当自己人一样看待,让他们享受本国公民才有的权益如社会福利等等,这是何等高尚的精神境界!据说瑞典政府高官曾表态:我们是如此富有的国家,要为国际社会作出贡献。
在瑞典人的心目中,人权、人道主义绝不是一句空话。
午餐后,继续前行过边境,最后车到奥斯陆,停在市政厅旁的小广场上。这幢高大的红砖建筑建于1950年,是每年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的地方。离它不远处还有一个1936年改建的老市政厅,规模就小得多了,但它是非基督教徒举办婚礼的地方。在北欧,基督徒都是在教堂举行婚礼的。

来到老市政厅前,正好看见一对新婚夫妇与亲友合影。除后排有一个金发白人妇女外(我觉得她象是个偶然前来表达祝福之意的路人),都是肤色相近的黑人。那个手捧鲜花的胖妞显然就是新娘子,右边即是她的如意郎君。他们身后大门上写着oslo
tinghus,即奥斯陆市政厅。

挪威严格限制移民,但也对战争地区的难民网开一面。目前外来移民已占到挪威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照片上这些黑人移民如果来自那个曾发生种族大屠杀的卢旺达或至今子弹乱飞且盛产海盗的索马里,那真是从地狱进了天堂:看看他们脸上由衷的笑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