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学术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导语”,或者叫“引言",
英语是introduction。但对导语的功能和写法,却有很多误解。导语,说白了,就是浓缩了的全文。在导语中,一篇论文所涉及的议题、围绕该议题产生的争论、作者在争论中的观点、该观点赖以成立的理论视角和论证逻辑、基本论据和方法,其实都已经呈现了,只不过比较概括而已。因此,一个读者,特别是那些对该领域比较熟悉的读者,读完导语之后,对该论文的内容、贡献和价值就已经比较了然了,只在确有必要时,才会往下读正文。由是可知,从功能上说,论文的导语与新闻的导语是一样的,在于概括和总领全文,一则引起读者的兴趣,二则让读者尽快掌握全文的内容,帮助读者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然而,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对导语的功能并不十分了解。他们以为,论文的导语就像晚会的报幕和开场舞一样,功能只是“暖场”,烘托一下氛围。因此,他的导语不是直奔主题地引领和总揽全文,而只是简单地报告一下文章的议题,或者言不及义绕一番古今中外大势,或者云遮雾罩地卖关子、吊胃口。简单地报告主题,会让人如同饮用白开水,没有回味,自然也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至于绕大势、卖关子,吊胃口,用在文艺创作中算是一种高明,用在论文创作中则是南桔北枳,表错了情。因为听众的期待是不一样的,人们在读论文时期待的是思想,而不是“抖包袱”。导论如果不能刻画思想而专注于抖包袱,一定会失败。多年观察学生论文,发现一上来就像水浒一样,先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特别多,要不就像三国一样,一上来就先“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云云。
导语的篇幅一般都很小,在文章中常常只有一两段,以致有时连一个专门的标题都没有。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要浓缩全文,对写作者的概括能力和文字功夫都是一个考验。当然,导语写得好的前提,是整个论文言之有物,有实质内容可以概括。不然,概括能力和文字功夫再好,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