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伙伴学习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样态*

(2018-10-23 11:16:39)
分类: 刊文推荐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和’文化理念下的伙伴学习的实践样态研究”(B-b/2016/02/226)研究成果。


伙伴学习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样态*

杨春基


作者简介:杨春基,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江苏南京,210036)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


摘要:在“和”文化背景下,指向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的建构,伙伴学习研究聚焦课堂实践,关注学习主体、学习伙伴、学习动力、学习品质等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建构了分享式伙伴学习、游戏式伙伴学习、涂鸦式伙伴学习、报告式伙伴学习、任务式伙伴学习、问题式伙伴学习等伙伴学习的实践样态。

关键词:伙伴学习;实践样态;师生关系;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A-0020-04


一、“和”文化背景下的伙伴学习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创办于2008 年,是南京市第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由历史悠久的金陵中学、拉萨路小学联合办学。学校因金陵中学的前身——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于1888 年创办的汇文书院而得名。两所学校联合办学,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冲突、渗透、融合,创建者以“汇文”命名,还意在突出不同学校文化的汇入、融合。带着“和而不同”的鲜明特征诞生的金陵汇文学校,自然选择了“和”文化。

学校自建校之日起便积极践行“和”文化。“十二五”期间,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长期小学‘和’文化生成的校本实践研究”的研究。立足“和”文化构建,聚焦学校整体改革,建立了基于“和”文化办学理念的“和融课程”“和韵课堂”“和乐德育”“和雅团队”“和美校园”五维一体的学校文化模型。在践行“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只有以学习者为中心,进一步实现教与学两大要素的和谐,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走向深入。由此,我们提出了“伙伴学习”, 启动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和’文化理念下的伙伴学习的实践样态研究”的研究。

“伙伴学习”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与深厚的学理基础。在中国,无论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是《学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都为伙伴学习提供了理念支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指出要从他人的身上汲取智慧,让自己不受蒙蔽。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即人无法脱离社会和群体而存在。这些思想都为伙伴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伙伴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有联系亦有区别。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组织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组织化程度高;在伙伴学习中,要有学习模式的建构,更要有伙伴关系的培育,且伙伴关系的培育先于学习模式的建构。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多是指定的,小组成员主要是以学习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伙伴学习中伙伴关系的形成带有更多的自发性,伙伴志趣相投、情感相融,相互之间的融合度更高、交互性更好。再次,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围绕学习任务展开的,小组合作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伙伴学习是全方位的,伙伴们学习在一起,也生活在一起,除了共同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有品德、情感、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总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利用伙伴关系学好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伙伴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培养学生虚心、乐观、开朗、合群等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平等待人、诚信友善、认真负责、勇于担当的品德等等。

二、伙伴学习有助于解决现实教学问题

伙伴学习研究聚焦课堂实践,直面教学问题,主动回应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怎样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研究意在通过伙伴学习关系的建构,回归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本然关系,真正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实现教与学两大教学要素的和谐共处。

(一)伙伴学习有助于解决“学习主体”的问题

从知识中心主义,转向儿童中心主义,这是20 世纪初以来世界教育所发生的最根本的方向性转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伙伴学习的最大优势,是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伙伴学习是儿童的学习,要消除“只看到老师看不到学生”的现象,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儿童“人在学中”,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然而在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下,课堂中儿童主体地位往往会被忽略和弱化。我们对全校130 多位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后发现,“课堂时间的有限”和“长期的教学习惯”是影响教师教学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主要原因。

在伙伴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调整,教师变得更轻松了,孩子学得更主动了。伙伴学习中,学生围绕同一主题深入探究,不同的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也不同。伙伴之间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彼此之间以头脑风暴的形式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化整合。伙伴学习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不同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又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为了确保伙伴学习的有效开展,小组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在激发思维、活跃思想的同时不断实现自我的改进、丰富与完善,这无疑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现。

(二)伙伴学习有助于解决“学习伙伴”的问题

伙伴学习不是单向的学习,而是一个丰富的互学、互动的过程。回答好“和谁一起学”这个问题,建构多元的伙伴关系,是伙伴学习的基石。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前喻文化是年轻者向年长者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同代人相互学习的文化;后喻文化是年长者向年轻者学习的文化。在伙伴学习中,“三喻文化”应是融合共生的,即学习伙伴会同时受到三种文化的影响,每个人都兼有施教者与被教者的双重身份——无论是作为年长者的教师还是作为年轻者的学生。由此,伙伴学习中的伙伴是多元的:学生与学生是伙伴,教师和学生是伙伴,学生和家长也是伙伴。

伙伴学习以伙伴互动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之中。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希望被接纳、被尊重;也渴望自己能给别人一些帮助,希望被认可、被赞赏。伙伴学习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我们借助制度型组织——班级、同桌等,非制度型组织——兴趣小组等,以及非组织形态的自由结伴等多种形式,构建多样的、动态的学习群。伙伴之间随学而组,随组而学,目标一致,情趣相洽,使学习更适性、更自由、更开放。

(三)伙伴学习有助于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特别在乎伙伴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学生可能对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并不太在乎,但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对伙伴的评价却特别在意。有些小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想要脱离父母的怀抱,特别怕孤独、怕寂寞,最需要结成伙伴群体活动,也最在乎伙伴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研究小学生的伙伴学习心理,让我们找到了学生学习的新动力。实践证明,在伙伴学习情境中,许多学生由原来的比较胆小、比较压抑变得比较胆大、比较开朗,思维更加积极,参与更加踊跃,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等内部动力机制得以启动。伙伴学习,首先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班级的学风和班风。伙伴学习的质量,会因为学生情感态度的改变和学风、班风的改变而得到有效提高。

(四)伙伴学习有助于解决“学习品质”的问题

随着伙伴学习的深度实践,我们发现伙伴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伙伴之间的交流讨论有明显的互补效应,学生们经常体验到相互交流讨论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交流讨论时,经常会有不同的意见,这时,在比较和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交汇碰撞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持久。一个知识点,往往因自己说一说而印象深刻,往往因听人讲一讲而豁然开朗。伙伴之间交流讨论、提问质疑、相互评点、反复叙述表达,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伙伴学习可以推动课堂教学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伙伴学习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学习发生在人际交往之中。于是,课堂教学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凸显,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渗透。在伙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与人交往、怎样与人合作、怎样相互尊重,以及怎样培养合群、开朗、活泼、友善的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主阵地。

三、伙伴学习的实践样态

在践行伙伴学习的实践中,我校的课堂正在从“教授的场所”转变为“学习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我校的伙伴学习,主要有以下实践样态。

(一)分享式伙伴学习

分享式伙伴学习是指儿童在学习中,将自己所收集、整理、获得的信息与伙伴分享,与伙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学习样态。分享式伙伴学习的学习路径为“组建小组—确定主题—分配任务—交流分享”,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分享和交流后,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立体交互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一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人的天性是好探究、好分享,人的思考单元是“问题—思考—分享”,所以分享式学习是顺应人的天性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很多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慢慢变得活跃起来,发言也愈发精彩。在众人面前分享自己的想法,能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变得更加自信。所以,在伙伴学习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分享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让同一个问题有多样的解决方法,让学习走向深刻。

(二)游戏式伙伴学习

游戏式伙伴学习以游戏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快乐的活动中,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学到方法。其学习路径为“明确目的—建立小组—开展游戏—评价反思”。游戏式伙伴学习将“游戏”和“学习”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直观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的综合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在游戏中开始学习的。游戏式伙伴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它往往集观察、判断、想象、模仿甚至运动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

(三)涂鸦式伙伴学习

“涂鸦”源于艺术领域,是一种随心所欲,但又不失内在规律的表达方式。涂鸦式伙伴学习,有助于学生自由表达、创作、交流和分享,伙伴间通过交换问题,互相碰撞,进行再思考,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思考的深化。其学习路径为“主题确立—涂鸦创作—交流分享—作品完善”。涂鸦式伙伴学习看似漫不经心、随心所欲,但学生始终处在学习状态之中,思维连贯且有规律,通过合作共享问题、推进思考。

涂鸦式伙伴学习形散而神不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乐于学习、思考和分享,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涂鸦式伙伴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孩子的思维,以及思维背后的学习力、思考力。

(四)报告式伙伴学习

报告式伙伴学习是指学生收到学习任务后,伙伴共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并整理数据,汇总成一个学习报告,并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学习路径为“明确任务—组建小组—调查研究—汇报分享”,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研究思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报告式伙伴学习培养了学生亲自体验和实践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倾听和研判他人意见的能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他人。报告式伙伴学习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机会,使学生得到更多新的体验。它要求学生在研究学习问题的时候,懂得变通以应对突发情况。

(五)任务式伙伴学习

任务式伙伴学习,是指伙伴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互动协作式的学习。

任务式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其学习路径为“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 伙伴学习—效果评价”。任务式伙伴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任务式伙伴学习将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丰富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式伙伴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大大提高了。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问题式伙伴学习

问题式伙伴学习,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伙伴学习为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其特点是改变原有的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教学,抓住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伙伴学习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其学习路径为“情境设置—问题指引—活动讨论—总结归纳”。问题式伙伴学习的重点比较明确,内容比较集中,问题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情境中,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发生冲突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伙伴之间会进行热烈的讨论交流。这时教师也可作为学习伙伴,适时引导学生向着科学有效的方向开展伙伴学习。

在基于问题开展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通过生生互动,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杨孝如

(本文原发于《江苏教育研究》9A期)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Patterns of Peer Learning

 

Yang Chunji

(Nanjing Jinlin Huiwen School, Nanjing 210036, China)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harmonious culture,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of teaching styles. Research on peer learning focuses on classroom practice and concerns the key elemen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cluding learning subjects, peers,motivations and qualities, having constructed the practical patterns of peer learning such as sharing, game,graffi ti, reporting, task-based and problem-oriented learning.

Key words:peer learning; practical patter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ing style.

网络编辑:陆 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