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bmiddle/710e3453hbc5fa975e5fb&690
【核雕艺术】
去年CCTV10(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节目推出了一个系列片《手艺》,是为纪念5.18世界博物馆日推出的一系列节目中的一个,讲的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手工技艺,比如蛋雕、核雕、杆称制作、修钢笔、做木偶、文物修复等等,令人大开眼界、大长见识,不看不知道,“手艺”真奇妙。原来在民间、在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技艺精湛的手艺,还有这么多平凡又超凡的掌握这些手艺的民间艺人!
http://s16/bmiddle/710e3453hbc5f9f7f227f&690
【蛋雕艺术】
但是在感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一种深深的忧虑也随之袭来:这些技艺有很多正面临失传或灭绝的危险:
原因之一是后继无人,比如修钢笔,现在的年轻人谁愿意整天坐在小作坊里,从事这个费力又微利的职业呢?
原因之二是技艺所依附的实物本身为社会发展所淘汰。就象上面说的钢笔,在一次墨水笔大量充斥市场的今天,“快餐”文化正占领着我们的生活,有几人还会去用那使用麻烦的钢笔呢,又有几人还会花费宝贵的时间去修钢笔呢?再比如制作杆称,现在都用电子称了,杆称由于自身的弊端(称量不精确、容易造假),其制作技艺自然就被淘汰。
原因之三是有的手艺需要的原材料特殊,难以获取。比如制作毛笔,说要指定动物在指定生长期内的优质毛,那种动物还必须是某地的,你说多难得。
所以这个节目看下来,不禁让人为如此优秀的传统技艺的现状感到担忧和可惜,一种伤感和无奈油然而生。
http://s1/bmiddle/710e3453hbc5faf8220e0&690
【木偶制作】
有一次看了一集,说的是动物标本制作技艺。这是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标本世家,姓唐。其祖父是上世纪20年代从广州学习西洋技术回到内地(武汉)的,当时国立武汉大学刚刚成立,唐家祖父就创建了武汉大学标本室。从那时起到现在将近100年间,唐家三代人为武汉大学,也可以说是为中国动物标本制作以及动物学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的标本室的馆长是唐家第三代孙子,我看也有四五十岁了,主要是他在介绍。
故事是从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只鸽子说起的,郑渊洁喜欢玩赛鸽,他有一只非常好的鸽子因病死去了,他很难过,就想把它做成一个标本以做纪念。几经辗转找到武汉大学标本室唐老师,由于期间耽误了半个月的时间,鸽子已经有些腐坏了。可是唐老师还是凭着高超的技艺把它做成一个象真的一样的鸽子。其中很多除内脏、清毒、填充、防腐防虫等等过程,在此就不详说了。
http://s14/bmiddle/710e3453hbc5fb3fa940d&690
总之当做好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那只死去的鸽子仿佛又复活了,而且是永远地“活”下去——与原物几乎不差分毫,而且,动物那特有的神韵也依然保存,好象一叫它就会立刻展翅飞翔起来,这真是太神奇了,这种技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唐老师的讲述却是沉重的。因为现在的武汉大学标本室已是越来越走向萧条。现在的作品都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自《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来,标本的来源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尤其是珍稀动物。没有动物,何来标本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也不能为了增加标本而故意去捕杀动物吧?!但对一些珍稀动物来说,如果不及时做成标本,它灭绝以后,就可能没人再知道它的样子了,这无疑成了一个致命的矛盾。
比如白暨豚,有一个以前做的标本,但是专家说已有多年未在长江见过它了,也就是说,这个动物有可能已经在长江里灭绝了,那么,这个标本就是绝本了!
再有就是制作标本需要的器材和药品,也是越来越难得到。
看到这里我感到非常痛心。
其实这些“手艺”不也正如同那些珍稀动物一样濒临灭绝的边缘吗?有的掌握一些绝技的老艺人,年龄已经很大了,他们的子女因种种原因不愿继承他们的技术,或继承后因难以维持生计而搁置不用。连基本技法都要忘记了,更别提什么发展创新和传承了,这样下去,后果真可怕。很多老祖宗留下的充满艺术、技术、技巧和人生哲理的东西就这样在我们面前、被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渐渐走向消亡,这真是件再可悲不过的事!
难道,这就是所说的“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