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错误案例分析 张超群
(2013-01-09 08:27:55)
标签:
杂谈 |
案例一:生1:24×5=100
生2:不对,24×5=120
错误原因:学生在储存信息时,受生理、时间等储多因素影响,使存储的信息暂时中断或消失,从而造成遗忘性错误,所以遇到24×5会条件反射为24×5=100的计算结果。
师:同学们,我们在今后计算中,对于特殊的数据,应强化记忆,以便避免这种遗忘性错误。
反思: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常常碰到不少学生在计算上了错,把这些错误原因都归结成学生的“粗心、马虎”是不正确的看法,其实孩子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案例二:① 5+3=5+8=13②56+(34-15)=65+19=84③10÷(5-3)=10+2=12
错误原因:小学生感知事物不够具体,再加上数感不强烈,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所以会造成抄写数字、符号不看清楚就下笔,从而造成计算错误。
矫正方法:小学低年级阶段应多制作些口算卡片,进行大量的口算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又能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感。
案例三:学生的粗心引起的错误
如:480-256+44有很多同学想当然把256+44先算等于300,然后用480-300等于180,这样的错误是很多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太粗心,根本就没有认真审题。
再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修一条长847千米的公路,5天修了170千米,再修20天能完成吗?
生1:170÷5=34(千米),34×20=680(千米)680<847所以不能完成。生2:他做错了。师:为什么?生2:实际还应该加上已经修的170千米,所以应该是能够完成的,生1没有体会“再”字意思。
反思:做错的学生却能立即找到错的原因,原因是他们没有把“再”字体会出来。之所以出现以上的情况,主要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忽视了至关重要的词句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读题的方法,作出认真审题的良好示范,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中学会抓重点、抓关键词语,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案例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例如: “用9的口诀求商”时,引导学生复习“9的乘法口诀”,我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完成后,我点名提问
生1:
生1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个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害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我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证明她有一点超前意识。回答较好。也值得表扬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我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
师:
生1:
反思: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
案例五:教学《年、月、日》时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这年历上迅速的找到你的生日吗?
师:那你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啊? 生甲:老师,我不是2005年生的。师:那你是几月几日生的。生甲:3月15日
最后由于下课铃声响了,我没多作解释,就下课了。当学生说找不到生日的时候,我以为他是2月29生的,没想到他是这样回答的。这是由于他没有理解我问的问题,我问的是生日,而不是出生日期。我提的问题应该更明确一点,她可以这样问:你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你能找到它吗?相信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了,而且最后我也没有详细地跟同学讲解清楚。由于我没有关注学生犯的错误,也没有详细解答,学生还不是理解自己如何出错的。应该在学生错误呈现的开始,把他作为教学的起点,不要急着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摸清其错误的根源,再组织学生去探究、去解决。
反思:课堂上的错误, 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 凭借教学经验, 可以预设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在学生的学习尚未发生认知偏差之前,
把某些错误设法显示出来,
案例六: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执教:张超群
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我故意设置了这样一个“陷阱”:一条路长20千米,已经修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生1:20×4/5=16(千米),20-16=4(千米)
师:轻轻地问:“都是这样做的吗?”
生:回答的声音很整齐:“对。”
师:我们再来做一道题:一条路长20千米,已经修了4/5,还剩下多少千米?
生:“这两题一样的啊。”
生2:我认为这两道题不一样,一个五分之四加了单位,一个五分之四没加单位。
反思: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很快把这道题解答出来了,但对于学生的解答教师没立即下定论,只是轻轻地问:“都是这样做的吗?”通过再做一题:一条路长20千米,已经修了4/5,还剩下多少千米?学生很快认识到第一题做错了,于是又和同学分析这两题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又从“陷阱”中走了出来。这样学生就同时掌握了这两种题目,经过分析,能很快的找到不同之处,有利于解答问题。
案例七:
执教:张超群
我在三角形的面积》时,出示下面一道题:一块长5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红绸布,能裁剪出多少个边长1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
生:(5×4)÷(1×1÷2)=40(个),教师并没有到此结束。
又问:如果裁剪成边长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最多能装多少个呢?许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何难,不就是用(5×4)÷(2×2÷2)=10(个)嘛!”学生中计了却全然不知。接着,我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草图验证,或画图并标上长度,很快有学生出声了:“10个不对呀!只能是8个。”我笑着表示肯定。
反思: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当然应该绝对可靠,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八:提供学生探究素材
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和少几”的应用题时,出示以下例题
“学校里栽了45棵柳树,比杨树多20棵,栽杨树多少棵?”
师:要求学生自己读题,寻找出条件与问题,进行解答。
生:列成45+37=122(棵)
生2:有的学生列成85-37=48(棵)。
反思: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否定,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其次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案例九:巧用错误,
引发探究
案例: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出示题目时,我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列式计算:30÷(30÷10+30÷15)= 6(天),并说明算理。然后诱导学生:“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那么时间是多少呢?”“12天。”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吗?请同学们计算后再回答,好吗?”“这还用算!”虽然这么说,但同学们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6天。”路程扩大2倍时间竟然不变。“如果路程分别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时间又分别是多少呢?”此时的学生不在显得胸有成竹而是满脸疑惑。“请同学们分组计算一下。”片刻,答案出来了,“都是6天!”“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论是多少千米,时间总是不变呢?”“是不是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如果不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吗?”错误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探索的兴趣。
反思:学习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十:优化评价,善待“错误”
执教:张超群
生1:7、11、16,规律是:前后两框苹果数之差在逐个增加。
生2:8、16、32,规律是:前一框苹果数重复相加即为后一框的苹果数。两场精彩的表演结束后,老师又耐心地等了一会儿,也许看到预设的标准答案都已经浮出水面了,估计不会再有人上场了,就准备进行下一个题目。没想到还有一个孩子上场了,只见他抖抖索索地在黑板上把原题中的数字重写了一次:1、2、4。
反思:教师不能因为这个规律创造的太简单而否定它,它也是一个规律,也是小男孩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得出来的。当学生的思路超出或者偏离了我们预定的设想时,我们不能急于下结论,而应先听听学生自己分析?即便真的错了,那也是一次有价值的经验。这里有一个观念上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为谁服务,是为了既定的课程服务,还是为学生服务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