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小学学业成就优等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2012-03-04 19:57:01)
标签:

杂谈

 

小学学业成就优等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巫李琴

 学业优等生因为学业优等的,成为家庭、社会的宠儿,被认为是好孩子。在成长中,掩盖了教育中许多不利的因素,它们往往伴随着学业优等生的成长而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苛求完善、自以为是、过分关注自身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嫉妒心理、高分低能。小学优等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社会对人才的认定标准有偏颇。什么是人才?在当今中国社会认定的唯一标准就是上大学,最好是上了名牌大学,或者上外国的名牌大学,走出社会就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这种理念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而小学生优等生是以后上大学、上名牌大学的“潜力股"。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些优等生就是明天的人才,这些优等生在众星捧月式的正面环境中成长,一旦遭受挫折,失落感比非优等生明显。

()高考选拔招生体制的影响。我国现行上大学还是沿袭过去科举式考试选拔模式,一考定终身,而考试内容涉及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而小学优等生在小学阶段显现出来的这些科目的优等,让社会、家庭和学校一致认为这些优等生是今后高考的佼佼者,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容不得优等生任何闪失。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在市场经济和金钱的驱动下,对优等生择优政策或免费政策,即免学费或保送资格。优等生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不断给自己增加压力,有的还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期望。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正视自己孩子的差距,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优等生实行高压政策: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一律不允许参加,例如班级工作、与异性交往、参加班集体活动、看电视、当班干部等。此外,家长还对优等生的各方面实现包办代替政策,不用做家务、不用洗衣服、不用叠被子,养成孩子任性、骄傲、自我中心等性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