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鄞县通志》晋惠济广灵王鲍盖庙一览表2
序号
|
项目
名 称
|
地 址
|
组织
|
庙下户口
|
报赛(夏历)
|
民 国 时 称
|
今 称
|
30
|
境主庙
|
埼南乡蝦爬袋
|
瞻岐镇岐化村
|
4堡
|
280户
|
九月十一
|
31
|
昭应庙
|
大高镇珠山碶西
|
瞻岐镇方桥村、唐家村
|
|
80户
|
|
32
|
府王行祠
|
王家乡镇东桥东
|
宁波市东郊福明乡王家湾
|
8堡
|
700户
|
九月十五
|
33
|
忠嘉旌庙
|
张隘乡福明桥北
|
宁波市东郊福明乡
|
|
|
|
34
|
石池庙
|
金价乡渔郎岸庙西桥东
|
邱隘镇渔郎岸现迁渔金村
|
16堡
|
|
正月十三~十八
八月十三
|
45
|
圣迹庙
|
王钟乡钟家库鹿峰山下
|
东钱湖镇高钱钟家
|
|
320户
|
三月初三、八月十、十一
|
46
|
青山行祠
|
王钟乡下王
|
东钱湖镇高钱下王
|
|
220户
|
|
47
|
青山庙
|
梅黎乡青山下
|
东钱湖镇高钱青山岙村
|
8堡
|
|
九月十三
|
48
|
万灵庙
|
梅黎乡钱堰头
|
东钱湖镇高钱钱堰头
|
4堡
|
380户
|
|
49
|
老水竹湾庙
|
九涵乡四都庄东首
|
五乡镇四都庄村
|
4堡
|
460户
|
|
50
|
老东亭庙
|
安石乡鸡山东南麓石山弄
|
五乡镇几山村
|
6堡
|
1100户
|
二月十日
|
51
|
新东亭庙
|
安石乡天龙山麓石山弄阮家
|
五乡镇石山弄村
|
1堡
|
100户
|
二月十一
|
鲍盖(?-316年)鲍郎名盖,后汉鄮邑人,生晋泰始三年(267),永兴三年,任鄮县县吏,居高钱青山村(今鄞州梅湖村)。鲍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除暴安良,保境安宁,深受老百姓爱戴。建兴四年(316),天闹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食树皮度日,正当危难之时,适逢鲍盖押粮船队在海上遇风浪,驶入鹿江暂避(今高钱),见途饿殍遍野,群众跪地求救。见此情景,鲍盖悲感交织,泪水纵横,毅然将所押粮食赈济灾民,由于难向官府交差,自己投江自尽,卒后百姓将其从鹿山头江上捞起来,葬于高钱下王鹿山。附近百姓为感其恩德,表彰英灵,鄞东鄞西一带纷纷立庙祀之。其中在其家乡青山建庙,以“青山”名之。传说山上盈产染料“青”草,为鲍郎神所化。农妇织布染色仍得其益。
【汲纫轩】
浙江鄞东邱隘、五乡、宝幢、东钱湖、下应以及大嵩、云龙一带50座庙宇中有64尊鲍盖神像;宁波城内15座庙宇中有19尊鲍盖像。鲍盖为什么会受鄞东百姓如此敬重?他是何许人也?
鲍盖(?-316年)后汉鄮县人,鲍郎名盖,生于西晋泰始三年(267)。永兴三年(307),任鄮县县吏,居高钱青山村(今宁波东钱湖.梅湖村)。鲍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除暴安良,保障安宁,深受老百姓爱戴。建兴四年(316),鄞东一带天闹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食树皮度日,正当危难之时,适逢鲍盖押粮船队在海上遇到风浪,驶至鹿山头江(今高钱)暂避,见途中饿殍遍野,群众跪地求救。鲍盖见此情景,悲感交织,泪水纵横,毅然将所押运粮赈济灾民。因他难以向官府交差,自己投江自尽,卒后百姓将其从鹿山头江捞起,葬于高钱下王鹿山头对岸的(现今钟家沙麂山)。百姓为感其恩德,表彰英灵,在鄞东、鄞西一带纷纷设立庙宇祭祀于他,并在其故居青山建立“青山庙”庙宇。
宁波《四明谈助》卷二十二中是这样详细记载的:“鲍盖薨后30年后为神,仍以匡时济世爱民为怀。南朝梁大通间(527-529),有奴贼名益,倡诱群盗,号‘奴抄兵’,寇郡邑,官兵战而不胜。明州刺史萧诋得(鲍)盖之助,将‘奴抄’歼灭于余姚,舟胶于江,众陷于淖,溃溃如醉,官军悉缚之。祇奏其异,武帝遗增大祠宇。”唐圣历二年(699),县令柳惠古迁祠于县,建明州鲍君永泰王庙。宋·崇宁二年(1103),尚书丰稷奏:明州鲍君永泰王庙额,犯哲宗皇帝陵名,乞改名“灵应”。(《乾道图经》),俗称大庙(今宁波市镇明路仓桥头)。宋以来,(鲍)盖屡封“忠嘉神圣惠济广灵王”(《延佑志》)。[注:现镇明路上大庙(灵应)1919年重修,现存一座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正殿,庙大梁上还记载重修日期。]。明·正统间,郡守郑珞新之。岁以九月十五日郡邑致祭(《闻志》)。
人们说起鄞东一带庙宇中的鲍盖尊神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在南北朝梁大通年间(527——529),有一个和尚叫(释)昙鸾,(或昙峦),雁门人,家住五台山附近,当时他听说江南有个陶隐居(陶弘景),胸怀广博,知识宏赡,被受全国各地人的敬重与宗仰,天下方术之士为到他的门下求学而感到荣幸。昙鸾决心到陶弘景那里求学,于是他到了梁,通报了自己姓名,说:“北国虏僧昙鸾,前来礼谒。”并把来梁求学之事予以禀报。昙鸾得以应允后,后在陶弘景舍下学习。学成后返回途中行止浙江县浃江江边,正值江面风涌浪大,无法渡江。听江边上人说,此风涌大起是江边鲍郎子神所为,每次他鼓风涌浪就要持续7天,7天后才能止息。昙鸾无奈,便往江边的鲍盖神庙暂歇,此时他向鲍盖神礼拜祈祷,并将自己心情祈告庙神,说:“如若我所请求的能实现,我将为你重造庙宇。”他在庙内席地而卧时,蒙胧中庙神鲍郎子现了形,样子约20岁左右,告知昙鸾说:“如果你想渡江,明日早晨就行。希望你不要食言。”第二天一早昙鸾醒来,走到江边,江面上还是浪涛凶涌,但当昙鸾上了渡船,江面上一下子就平静下来了……。
昙鸾如期到了梁武帝身边,详细叙述了一路中的情况与渡江中的缘由。梁武帝听后下了敕书,并为江边鲍郎神重建庙宇,重塑金身。
鄞县东乡、南乡一带的“鲍盖尊神”到处可以见到,但他的居住地与墓葬地却被人们所遗忘。其实鲍盖的居住地在现今的鄞东高钱青山村,其坟茔在现今的石山弄的麂山坡上。此可以从清朝鄞东五乡李嗣邺在其《鄮东竹技词》中有这么一段予以证实:
鲍郎射麂几时回,不数将军没石才。
遗庙祗今传伏腊,墓前狼藉数花开。
麂山是鄞东太白山脉中的一座不大的山,其周围散落着石山弄许多自然村。若站在盛垫、邱隘、横泾、渔郎、迥龙的高楼之上向东望去,就可以在青黛的太白山脉的背景处有一山峰,此山便是鲍盖的坟茔地“麂山”。山巅之处有一棵“不老松”是最为显眼的标记。
鲍氏文苑总第六期(
2004年10月)鲍贤昌
“鲍郎射鹿几时回,不数将军没石才。遗庙只今传伏腊,墓前狼藉数花开。”
这是清•李邺嗣先生笔下的《鄮东竹枝词》诗,写的是今鄞县东钱湖高钱下王鹿山鲍郎墓。
民国《鄞县通志》载:“五乡西南即下王鹿山,晋鲍郎射鹿处也,其古墓今犹在焉,……。”
据《青山庙鲍府尊神简介》考:鲍郎名盖,浙江绍兴人,晋泰始三年(267年)生,永安三年(306年),由会稽赴鄮邑(今鄞县同岙村),任鄮县县吏,居高钱青山村(今东钱湖梅湖)。鲍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除暴安良,保境安宁。敬老爱民,恤贫轸孤,好游侠,任节气,德重乡里。建兴四年(316年),天闹灾荒,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适逢鲍县吏押粮归鄮,见沿途饿俘遍野,群众跪地哀求,鲍盖悲感交织,泪水纵横,毅然将公粮沿途散发给受饥挨饿的乡民,终以难交公差,而投江自尽。嗣后,当坊百姓深受其恩,均立祠以祀其德。
成书于1828年的《四明谈助》卷二十二记载:鲍盖薨后30年为神,仍以匡时济世爱民为怀。南朝梁大通间(527-529年),有奴贼名益,倡诱群盗,号“奴抄兵”,寇郡邑,官军战而不胜。明州刺史萧诋得盖之助,将“奴抄”歼乏余姚。舟胶于江,众陷于淖,溃溃如醉,官军悉缚之。祗奏其异,武帝遗增大祠宇。唐圣历二年(669年),县令柳惠古迁祠于县,建明州鲍君永泰王庙。宋崇宁二年(1103年),尚书丰稷奏:明州鲍君永泰王庙额,犯哲宗皇帝陵名,乞改名“灵应”。(《乾道图经》),俗称大庙(今宁渡市镇明路仓桥头),宋以来,盖屡封“忠嘉神圣惠济广灵王”(《延佑志》)。明正统间,郡守郑珞新之,岁以九月十五,郡邑致祭(《闻志》)。
晋以来,鄞县城乡有鲍盖庙达65座,约占全县庙宇的五分之一,其中位于鲍盖墓及东钱湖周边的青山、府主、叠石、万灵、洋山、永兴、上堡、中保,鲍盖庙列祠凡九,左右前后绵亘二十余里,春秋祈赛声采阗震辉,映盖云盛。鲍盖功德于民,御灾捍患于民,人们永难忘怀,固世祀而不朽矣!
http://s6/middle/710c4bdcge07402ae0a35&690
http://s10/middle/710c4bdcge0740358ff59&690
http://s1/middle/710c4bdcge07405589100&690
http://s3/middle/710c4bdcg7cd866f727f2&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