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
(2020-01-02 20:30:53)关于黄帝陵:
《史记·封禅书》载:“其来年冬,上(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书·地理志》曰:“上郡,秦置。县二十三;……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
黄帝的事迹基本上属于史前传说,就记载史前传说的现有史料来看,均提及黄帝葬在桥山。《史记》和《汉书》著作所据史料,距离黄帝生存的时代也十分久远。结合华夏民族形成的历史和其民族凝聚力来看,黄帝的传说,可信度极高,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对黄帝谨慎的记载,大体符合黄帝的生平。也或许是史学家的谨慎,司马迁并未明确指出“桥山”的地理位置。但大部分的史料都提到桥山位于“上郡阳周”。上郡最早设立于战国时代的魏,属于魏国河西地区,后为秦所吞并,郡治在汉仍延续。这一地区基本上就是我们现在的陕北地区。关于桥山所在地有各种不同的考证,但基本上都是一种合理的推测。仅在陕北地区,关于黄帝的葬地,就有现在黄陵、子长、靖边等不同说法。陕北地区之外,黄帝生活过的河北也有桥山,甚至后来因匈奴侵扰作为阳周郡治迁移地的甘肃正宁也有黄帝冢所在地的说法。现在的子午岭山脉,在唐以前也称桥山。无论如何,历史考古和文献记载实际上都说明一个事实,子午岭以东黄河晋陕大峡谷以西的陕北地区,最有可能是黄帝活动的主要地区和安葬地,同样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
考古证明,陕北是晚期智人“河套人”的聚居地。新石器时期,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宜人,水源丰富,草木繁盛,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陕西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陕北占了64%。近年来,陕北发现一批较大的聚居遗址和城址。尤其是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的神木石峁遗址和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延安芦山峁遗址,更是揭开中华文明的史前面纱,它们分别距今约4000年和4500年,一个位于陕北的北部,一个位于陕北的南部。有专家推测,处于龙山文化晚期和夏王朝早期的石峁遗址,很可能与黄帝部落有关联,甚至就是黄帝部落的都城。这种推测当然很难成为确凿的结论,但陕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历史地位却无疑因为这些发现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虽然关于黄帝的真实葬地未有确凿的结论,但延安黄帝陵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华人公认的祭祖地。黄帝陵确凿的祭祀仪式的记录源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册府元龟》记载,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奏:“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他的上奏得到了代宗的批准,唐王朝在桥陵大兴土木,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修缮活动,修建黄帝庙,并栽植柏树1140株。从此,祭祀黄帝升格为国家大典,桥陵也成为了官方唯一指定祭黄场所。这不仅有助于规范祀典,更在客观上起到了加强政治统治和文化认同的作用。其后历代祭祀不断,直至今日。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帝陵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
黄帝陵祭祖的意义:
尧舜禹时代和夏代,黄帝就受到人们的崇敬。《国语·鲁语上》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礼记·祭法》中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禘礼是一种追念远祖的大礼,古制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由于黄帝开创性的业绩,有虞氏和夏后氏把黄帝作为远祖,并用祭祖之礼的最高规格祭祀。
商周时期,人们仍把黄帝视为先祖,史料中记录了商周族和黄帝的血缘关系。《史记·三代世表》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契,是为商祖”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是为周祖”。作为商周始祖的黄帝在当时受到了隆重的祭祀。
战国时代初,人们在继续将黄帝作为华夏族祖先祭祀的同时,又将黄帝作为帝王和天帝祭祀。首先表现在“黄学”的出现,其主要思想是文武并用、刑德并行、以法为符、皆断于法、无处无执、无为而治、保民而王等。其次受五行学说的传播和影响,人们用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解释历史的演变规则,认为黄帝代表土德。这样一来,代表五行之一的黄帝就具备了神格,被作为天神而享祀了。
可以说,先秦时期,是华夏民族作为一个强大民族的精神凝聚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对炎黄先祖的追认在凝聚民族向心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从此以后,华夏族作为中原大地发祥的伟大民族逐渐扩大其对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史记》记载,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曾作吴阳上畤,专祀黄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沿袭了秦国对白、青、黄、赤四帝的祭祀。按照五德终始说,秦为水德,土克水,所以有汉为土德之说,而黄帝亦为土德,因此,当刘邦响应陈涉起义,在沛举行起义时,就曾“祠黄帝”(《汉书·高帝纪》)。汉代非常重视对黄帝的祭祀。据文献记载,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桥山”(《史记·孝武本纪》)。《左传》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汉武帝后的汉代,黄帝被当做天帝祭祀,大规模的祭祀黄帝陵的活动不绝如缕。无论秦汉,对黄帝的祭祀都是一种表明正统地位的宣示,为推动全国统一和改朝换代提供舆论的合法性。汉武帝祭祀黄帝的地点是不是在现在的黄帝陵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基本上可以肯定在他祭祀的黄帝陵就在作为上郡故地的陕北。
延安黄帝陵作为官方正式的黄帝祭祀地在唐代得到正式确认。唐代宗大历五年(770)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方飨祭,列于祀典。”这里所说的黄帝陵阙据考证就是今桥山黄帝陵。唐代宗批准了这一请求,从而使桥山黄帝陵庙致祭被纳入国家祭典。唐代宗时官方隆重的在黄帝陵祭祀,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其时正是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社稷差点要断送在外族人手中,对黄帝的祭祀有强化华夏族凝聚力的重大意义。
其后宋元明清,包括入主中原的蒙古族满族统治者,为了国家凝聚力的需要,也都承认黄帝作为开天辟地的先祖的地位,并定期在延安黄帝陵举行祭祀仪式。
清末民国,有过几次重要的祭祀活动。其中就包括1908年推翻满清前夕同盟会重阳节的公祭和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派团公祭,以及1937年大敌当前国家危亡关头国共两党公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黄帝陵作为华夏民族最后的精神阵地,给民族复兴大业注入无可估量的原动力。
当下,两岸对峙,但每年清明节举行的黄帝陵祭祀大典,两岸同胞海外华人仍然共同在黄帝陵祭祀作为民族共同先祖的黄帝。从近些年来看,黄帝陵祭祀已经成为全球华人最有影响力的精神朝圣活动。陕北,作为民族发祥地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全球华人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