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杜海蠡测 |
夜宴左氏庄
杜甫
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那是一个春月初三四的夜晚。
一痕新月纤细如钩,清凉冷漠地悬在夜空,微弱的月光下,庄园边的树林子只能见一线隐隐的轮廓。月牙缓缓沉入树杪的时候,尚未茂密的枝叶似乎在微风中轻轻摇晃,那一弯淡淡的月痕在光影里微微颤动,渐渐隐入林梢后的黑暗里。
花园里,春夜沉沉。有人弹拨起素琴,琴声铿铿然,让客人们不由得端坐静听,恍然不觉深夜的清露沾上衣裳。泠泠的琴声中,有潺潺的流水声,从暗夜的小径边传来。小径边的花丛,兀自在黑暗里盛开着,在微风里送来缕缕清香。月落后,满天的繁星更加熠熠生辉,在宁静的夜幕里闪烁着冷光。低垂的星幕,映带着草堂静穆的剪影,仿佛都在琴音里回味暗夜的深沉。
左氏庄上的这次夜宴在琴声沉寂之后,逸兴正浓。客人们在灯下翻阅书籍,共同赏读奇文,不觉蜡烛渐渐缩短。还有什么能比在沉沉的夜里,畅谈文理玄思更让人感到精神的愉悦呢?或许是主人,忽然拿出珍藏的利剑,在灯烛下闪耀着寒光。年轻的诗人们在荡漾的剑气里渐渐升腾起无限的豪情,频频举杯。
分韵赋诗之后,有朋友忽然用吴语吟咏起来,多年前吴越漫游的美好时光又复在眼前。那时候,在太湖边上,烟波浩荡,还真想学学范蠡,功成身退,扁舟一叶,自在逍遥。那样的情怀何其美妙,醉意朦胧中,也让人念念不忘。
这首诗的首句,我感觉还是“林风”微妙。就像仇兆鳌所言,林风则微,风林则大。虽只是顺序不同,但差别却很大。这就是汉语的微妙处。“看剑”有作“说剑”的,显然不如“看”字传神。灯下看剑,满腔的豪情毕现。“看”字正因为平淡无奇,反而生出许多可能性来。辛弃疾后来的“醉里挑灯看剑”,看出来的就是满腔的悲愤。化用杜诗,发挥了这个字另外的可能性。杜甫类似的用字比如“身轻一鸟过”的“过”字,离开这个语境,平淡的无法解释,但只有在这里,生出许多的境界。
“春星带草堂”这句是除“林风纤月落”外,最传神的一句。“带”字把春星和草堂这两个无甚色彩缺乏动感的意象联系起来,构成一幅静谧而光影细腻极富动感的图画,把草堂孤悬于星光之下的奇美景象描摹的极具想象力。
洪业认为这首诗是漫游吴越时所作,没什么道理。夜宴检书,不可能是为了备考。至于吴咏,唐代社会漫游之风盛行,士人的自由度很大,哪个地方不见几个吴人?更何况,从诗风来看,状景之纤悉,开阖之参差,确实不像漫游吴越的年轻时期的作品。甚至和齐赵时的作品也有些不同,放在二三年东都时所作似乎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