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母戊和妇好

(2011-07-11 14:07:10)
标签:

司母戊

后母戊

武丁

妣戊

妣辛

妇好

司母辛

姤卦

甲骨

妇妌

女子有行

http://s13/middle/7108b366ga7c885f1817c&690
“司(后)母戊”铭文

 

2011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的主持人将我们熟知的大方鼎“司母戊”读成了“后母戊”,引起了一场小风波。

 

我们知道,甲骨文里,“司”和“后”是一个字,而“后”在这里似乎是“王后”的意思,于是有了“司母戊”改“后母戊”更为妥当的看法。

 

老闷的看法是,与其称之为“后母戊”,还不如称之为“后戊”更为恰当。道理如下……

 

首先,铭文中的所谓“母”字其实是“女”字。甲骨文的“母”字写如:

 

http://s13/middle/7108b366ga7c88d2d058c&690

有两乳头。而“女”字写如:

 

http://s13/middle/7108b366ga7c89011346c&690

无两乳头。

 

那么,“女”这个字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其实,它无非是一个“义符”而已—— 铭刻者是在说:我在铭刻的是一个人名,而且是一个女人名。类似的例子是:诸多先秦城邦的名字,有“邑”旁、无“邑”旁均可,“邑”旁的存在不过表明“主字”(字的主干)在这里是一个地名(而非人名,而无它义)而已。

 

前人的考证一致认为,这个“后戊”就是武丁的妃子之一的“妣戊”。武丁被后世商人祭祀的妃子有三位,除了“妣戊”外,还有“妣辛”和“妣癸”。一般认为,“妣辛”就是大名鼎鼎的“妇好”,因为带有“司(后)母辛”铭文的青铜器和带有“妇好”铭文的青铜器大量共存于一墓之中。

 

http://s9/middle/7108b366ga7c9097758e8&690
“司(后)母辛”铭文

 

从上图可以看出,“司(后)母辛”的写法与“司(后)母戊”的写法除了天干不同外,其余完全一致。故此,老闷也读其为“后辛”—— 那个“女”字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义符”而已。一个支持老闷说法的铁证是,“妇好”墓出土有一头石牛:

 

http://s9/middle/7108b366ga7c923f242e8&690

石牛上的刻辞明明白白就是“后辛”,没有“女”字!

 

那么,“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它不是表时间“先後”的“後”。其次,古有“姤”字,《周易》就有名“姤”之卦,其文曰:“姤,女壮(戕),勿用取女”,其《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与长也”。“姤”卦是一阴之上有五阳,阴为女,阳为士,女寡而士众,女受伤而士不和,断不可久长也。姤,遇也,也即“邂逅”之“逅”也,男女相会也,也即“交媾”之“媾”也,男女交欢也。又,《说文》云:“姤,偶也。从女后聲”,此说亦不谬。后,上古韵母在侯部,可简拟其上古音为“kou/gou”(其实,“后”的读音是来自于“口”,“口”应该是“后”的“声符”);偶,上古韵母亦在侯部,可以简拟其上古音为“ngou”。上古之时,声母“g”与声母“ng”往往可转。于是,姤(后)、偶可以说是读音全同。

 

总而言之,“后戊”、“后辛”之“后”,就是“配偶”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看“妇好”的铭文:

 

http://s2/middle/7108b366ga7c94dd1a351&690

http://s15/middle/7108b366ga7c94e4bf2fe&690

从上面两个拓片可以看出,“妇好”可以写成有两“女”或只有一“女”,所以,至少其中一个“女”是可有可无的。甲骨文中多见“妇好”,写法是“帚好”:

 

http://s1/middle/7108b366ga7c96544a720&690

考虑到甲骨文中还有“帚妊”、“帚姪”、“帚女又”、“帚女秦”等带“女”的妇名,甚至还有“帚周”、“帚楚”、“帚杞”等明显是“帚+地名”的“帚”名,老闷倾向于认为,“妇好”铭文中的“女”字都是可有可无的,其真正有意义,乃是“子”这个字—— 而“子”,是地名(或兼是族名)。更值得一提的是,学者们在殷墟康丁时期卜辞中发现有“妣戊妌”这个名字,并认为“帚妌”就是司(后)母戊,也就是老闷所说的“后戊”。事实上,在甲骨文中,“妌”也写作“井”,而“井”,正是一个地名—— 通常认为,“井”就是屡见于史籍的“邢”这个地方。至此,老闷认为,“后戊”(“妇妌”)是来自于“井方”的女孩子,嫁给了武丁做妃子;“后辛”(“妇好”)是来自于“子方”的女孩子,也嫁给了武丁做妃子。

 

那么,“帚”是不是真的就是“妇”呢?一眼看去,它似乎就是“妇”(繁体本字是“婦”)。但是,作为后辈祭祀对象的“帚X”,如果是“妇X”,含义上有些不伦不类,甚至有些不敬,甚至有点多余。而且,在有据可查的战汉时代,“帚”仅作打扫用的“扫帚”讲,而“妇”仅作“已嫁女子”讲,二者的意义联系不起来(或只能很牵强地联系起来),二者在读音上也全无联系—— 这很奇怪。

 

老闷在这里提供另外一个思路……

 

我们先看一下“后”这个字:上部好似羽毛,下部的“口”是“声符”。我们再来看一下“帚”这个字,上部也似羽毛,下部的结构好像过于简略…… 且慢,请看一看“妇好”墓中另外一种“妇好”铭文的写法:

 

http://s13/middle/7108b366ga7cb919febec&690

显然,这个写法与甲骨卜辞中“帚”的写法基本一致—— 最下面有三个分叉。这样,我们就放心地采用甲骨文中的“帚”字来研究好了。甲骨文中的“帚”字,上部是“羽毛”,下部是:

 

http://s11/middle/7108b366ga7cb95e24f0a&690

这是什么?我们来看金文里的这个字:

 

http://s1/middle/7108b366ga7cbb0b83e60&690

这个字就是“姊妹”的“姊”字,也写作“姉”,乃是“姐”的本字。《说文》云:“姊,女兄也”。《尔雅.释亲》云:“男子謂女子先生爲姉”。《诗经.邶风.泉水》曰:“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女子要出嫁了,要远离父母兄弟了,于是还要和姑姑们告别,也还要和诸位女性长辈(“伯姊”)告别。在老闷看来,“姉”的本意就是“女祖”。上古之时,称男性先人为“祖/且”(上古拟音:tsa或ska),那么女性先人如何称呼呢?很可能就是用“姉/市”(上古拟音:tsei或skei,写如“市”仅是模仿其形)。顺便提下,如果按郭沫若的说法,“且”是男根,那么,“市”就可能是女阴。总之,帚,未必一定是“妇”,倒还有可能是“”。

 

综合一下,老闷认为,与其称“妇好”为“妇好”,还不如称其为“妇子”(甚至“姉子”)更为恰当些。

 

当然,你还可以书之为“市子”,但你不能读出来,否则,就成了“柿子”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1EN00SIGG.gif

 

*** 补记:“http://s16/middle/7108b366g772ef462d6cf&690”这个形状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帝”这个字。“帝”的甲骨和金文写法如下:

 

http://s2/middle/7108b366ga7d58f054991&690

http://s12/middle/7108b366g772ef4ba5a3b&690

《说文》云:“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以及“朿,木芒也。象形。凡朿之屬皆从朿。讀若刺”。“朿”、“刺”的上古拟音如“tsig”或“skig”,而“帝”的上古音一般拟如“tig”,韵母都在锡部(锡部的汉字是不多的),读音还是可能一致或很接近的。

 

所以,如果“帚”和“帝”有关,则其下部的“朿”乃是“声符”,结合上部的“羽毛”,其意义似乎是“女帝”?

 

另一方面呢,数量不多的锡部汉字中还有一些是含有“啻”的:谪、適、滴、嫡、镝、敵、摘…… 这些字与“帝”字的密切联系是显然的—— “啻”的写法是上“帝”下“口”,我们知道,很多时候,甲骨、金文里的“口”是可以省略的,所以,与其说这些字从“啻”,不如说这些字从“帝”。在这些字中,老闷特别留意到了“嫡”这个字。嫡,正室也,正室之子谓之“嫡子”。莫非,“帚”的真正意义是正妃之所谓“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