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差”、“切磋”、“差池”、“蹉跎”考

(2011-04-02 14:13:02)
标签:

参差

上古音

切磋

诗经

治玉

攻玉

关雎

鹤鸣

差池

蹉跎

楚辞

论语

文化

上古文字中,多见“参差”一词。今考之,其或为交错之貌,或为交错之为。老闷认为,参差,就是差,就是错。

 

《诗经.周南.关雎》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里的“参差”,乃是水草高低交错丛生之貌。参差,其上古音可简拟为“ts(e)n tsrua”,是一个双声词,缩音之后就是“tsrua”(差)。错,或为鱼部,上古音可简拟为“tsa”(开口),或为铎部,上古音可简拟为“tsag”(闭口)。从读音上看,“错”可能就是“差”的缩音。

 

http://s5/middle/7108b366g9febd19dcaf4&690
(陕西蓝田新街遗址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蓝田玉料,玉即是在此基础上切磋而成)

 

“差”字,从先秦的使用上看,其本义是“乖也,不正也”。交错之貌,是为不正,交错之为,是为乖。又有“磋”字。磋,也就是差,可以作动词,表“切磋”之动作(所谓“交错之为”)。古人治玉(或象牙),一条花纹,或要反复刻划上千刀乃成,殊为不易!磋,也可以作名词,表“切磋”之工具。《诗经.卫风.淇奥》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里的“磋”,即指治玉(或象牙)之工具。

 

“错”字,从先秦的使用上看,其本义也是“不正”,同样引申自交错之貌、交错之为。《周礼.中庸》曰:“辟如四時之錯行”。错行,交错而行,更迭而行也。《周易.离卦》曰:“履錯然”。错然,通常解释为“敬慎之貌”;其实,错然,即是行走时两脚交错之貌也。错,又指治玉之器,正与磋类似。《诗经.小雅.鹤鸣》曰:“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为证也。它山,就是异山,非众所周知之山;山虽不显,其所贡之砺石却可以治玉!

 

《论语》有云: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諸枉,則民服。舉枉諸直,則民不服。」

 

钱穆的白话翻译为:


魯哀公問:「如何使民眾服從?」孔子對道:「舉用正直的,放置在邪曲的上面,民眾便服了。舉用邪曲的,放置在正直的上面,民眾便不服了。」

 

其实,这里的“错”,不当做“放置”将,而应当“琢磨、切磋、矫正”讲,距离其本义“交错之为”不远。用直的矫正枉(弯)的,当然OK;用枉(弯)的矫正直的,当然不OK。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这里的“错”当“放置”的“置”讲呢?老闷发现,“错”这个字,有的时候可以作为“处”字的通假!处,鱼部,上古尾音为开口的“a”。李方桂的拟音是“thjagx”,王力的拟音是“tchia”,白一平的拟音是“thja?”,郑张尚芳的拟音是“khlja?”,潘悟云的拟音是“khlja?”…… 老闷的拟音是“tsrua”。《楚辞.九章》云:“萬民之生,各有所錯兮”。“各有所錯”其实就是“各有所处”。《周易.系辞》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这里的“错”,也是“处”,或曰“置”。《汉书.地理志》云:“五方雜厝,風俗不純”。这里的“厝”,通错,也是“处”。老闷甚至觉得,所谓“交错”,也就是“交处”、“交置”。

 

回到“参差”上来。《楚辞.九歌》曰:“吹參差兮誰思”。这里的“参差”,是一种乐器,叫排箫。排箫,从外形上看,正有长短不齐交错之貌:

 

        http://s15/middle/7108b366g9fe9da76101e&690

 

又有“差池”。《诗经.邶风.燕燕》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这里的“差池”,乃是翅膀交错拍打之为。池,上古音可简拟为“dua”,则“差池”的发音是“tsrua dua”,是一个叠韵词。

 

又有“蹉跎”,上古音与“差池”全同—— 其实,已有很多学者指出,很多“也”部的字,不从“也”,而从“它”。蹉跎,现在的意思是“时间白白流逝”,而其上古义应与“差池”同。蹉跎,大约最早见于《楚辞.九怀.株昭》:

 

悲哉于嗟兮,心内切磋
款冬而生兮,凋彼叶柯。
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
铅刀厉御兮,顿弃太阿。
骥垂两耳兮,中阪蹉跎

………………

 

这首诗里,先是有心如刀绞的“心内切磋”,又有骏马疲惫的“中阪蹉跎”。切磋(tseig tsrua | 双声),其义一看便知,而蹉跎,学者通常把它解释为“失足”—— 不足取也!其实,“骥垂两耳”是骏马无精打采,“中阪”是险峻山道,而“蹉跎”乃是马之两脚艰难迈动(“交错之为”)。

 

无论是双声的“参差”、“切磋”,还是叠韵的“差池”、“蹉跎”,都含有“差”(tsrua)或“错”(tsa)这个音节—— 这个音节当是我国上古先民表示“交错之貌”或“交错之为”的正音吧?其实,当你发出tsrua或tsa这样的音时,气从牙齿缝间穿出,而声如摩擦之噪响,确有“交错”之神韵呀!

 

类似的发声原理,也适用于《株昭》这首诗首句中“于嗟”。于嗟或吁嗟,是上古常用的感叹词。于,音gua,嗟,音tsrua;发gua的时候,嘴张大、吸气,再发tsrua的时候,嘴闭小,气从牙齿间吐出,完成了一个“感叹”过程。当现在的我们说“我草”或“哇塞”的时候,也是在完成一个几乎同样的过程!

 

“差”和“错”这两个字在先秦和秦汉之际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意思,反而常用于起名。吴有夫差,楚有景差,韩有申差,秦有司马错,汉有晁错—— 是为明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林放
后一篇:丘中有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