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坂古道

标签:
虞坂中条山盐池运城平陆假虞伐虢伯乐戎狄唐叔虞文化 |
中条山从西南到东北横亘于河东和黄河之间,其为华夏文化上古之重要区域。
http://s13/middle/7108b366ge039aecc71ac&690
(从河东南望中条)
中条有丰富的矿产(特别是铜矿)和森林资源。其北侧,有巨大的盐池,而盐,乃是人民赖以生息的必需品。
从河东到河内,我们知道有翻越太行山、历山(中条东脉)的羊肠和轵关两陉。而作为太行山、历山自然延伸的中条山,也有一条位置绝妙的古道——虞坂古道,它是连接河内和河南的捷径(运城-平陆-三门峡-渑池-洛阳-……):
http://s1/middle/7108b366g99f603bb7170&690
(绿色的一条山脉为中条山。小红条为虞坂古道之所在)
放大图:
http://s9/middle/7108b366g99f6086c0d98&690
(蓝色区域为位于今运城市的巨大盐湖,是上古华夏族的重要食盐来源。小红条为虞坂古道之所在。)
虞坂古道北起今运城市东郭镇磨河村,南至今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村,全程7、8公里,狭窄而险要。虞坂古道历史极为悠久。复旦大学魏嵩山教授指出:此道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现存的、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人工道路”——不知是否果真如此?
http://s6/middle/7108b366g99f69f6b3db5&690
(虞坂古道中途之“锁阳关”)
http://s9/middle/7108b366g99f6a7ee25a8&690
(虞坂古道之深深踏痕)
此古道一个可以确认的功能是:将盐湖的盐通过最经济的路径运达中原地区。
http://s3/middle/7108b366g99f639e110b2&690
(从盐湖南望中条)
《穆天子传.卷六》有记载云:
戊子,至于盐〔盐,盐池,今在河东解县。盐,音古〕。己丑,天子南登于薄山窴軨之隥〔今桥西南悬绝,中央有两道〕,乃宿于虞〔虞,国名,今大阳县〕。庚申,天子南征,吉日辛卯,天子入于南鄭。
“薄山窴軨之隥”即是虞坂古道,其南正是周代之虞国。此段话为现存《穆天子传》的结尾,神人穆天子其后又巡游何处,不得而知……
虞国再往南,到了黄河边上,则是虢国的城邑——下阳(今平陆县西南沿黄河之小平原)。从下阳或从茅津(今平陆县正南茅津渡)过黄河,马上就可以到达虢国的都城——上阳。想当年晋献帝与虞王以小利,从河东的大本营穿越虞坂古道,借路虞国灭掉了虢国,于归途又顺道灭掉了虞国,打开了晋国争雄中原的通路,也成就了“假虞伐虢”、“唇亡齿寒”之典故。
《战国策·楚策四》有云: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穷巷,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
此处的太行实则中条。一匹老马,于虞坂古道之上,精疲力竭,而伯乐见了,悲夫其为良驹之身而服盐车,老马知之,为知己而一鸣达天。此记载是虞坂古道曾为繁忙之古盐道之力证。
西周至春秋时代,在姬姓的虞、虢之间,甚或在整个中条山地区,生活有条戎(中条)、奔戎(?)、茅戎(茅津)这三种戎狄——其血统、其文化、其何以兴盛、其融归何处,迄今未有定论。宣王的军队就曾被他们打得屁滚尿流……
晋地多戎狄。想当初成王封唐叔虞于河东夏墟,命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当是要唐叔虞以宽严结合、随俗而不失法度的方式治理这戎狄之地。可是…… 如果河东是夏后氏的祖居地,历经“夏”、商千年之后,此地应该人文繁盛才是,怎会到处都是戎狄呢?
联想到骊山有骊山之戎,伊洛有伊洛之戎,河西有白狄,上党有赤狄——我中华大地,简直是四处戎狄嘛!
求一解而久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