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近期发现,有些企业已经提前进入减速调整期,开始用各种方式,总结自己取得的成绩,盘点企业改革的
(2022-10-18 22:45:32)
我们近期发现,有些企业已经提前进入减速调整期,开始用各种方式,总结自己取得的成绩,盘点企业改革的成果,各类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经验类文章,不断注入国企改革信息池。
这是非常好的信号,三年行动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不过,真正总结之前,三年行动还有最后一个关口,那就是2022年考核评价,以及对企业三年行动改革的整体评价。只有经过了这个试金石、炼金炉,才能区分出谁是改革的“真凤凰”。
坦率的说,这个最后关口并不简单,仅靠漂亮的总结报告和妙笔文章,显然还没法完全达标。在2022考核评价这个最终检验面前,丝毫马虎不得、松懈不得!
新考核,新特点
2022年三年行动考核评价工作,已经逐步拉开帷幕。从国资监管机构,到各家一级国企集团,再到所有子企业,由上至下,层层递进,将在2021年考核评价得分基础上,结合最新考核标准要求,对各家企业的改革成果再密密梳理一次,再拍一次改革X光。
如果和2021年考核评估相比,即将开始的2022考核评价,有什么特点呢?知本咨询认为,有两点特别强调:
第一,这是终极考核。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一定会深深烙进中国国企改革史,因为它是史无前例的改革。改革的综合程度最高,改革的难点重点最多,改革的时间进程最紧,在集体努力下取得巨大成功,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采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在全中国10多万家国企范围内,展开了三年为周期的全球最大改革工程,时间倒逼、层层抓实,要求进度、质量、成本全部达标。
现在,2022年的考核评价,就是对三年行动整体工程的验收考核、收官考核,要给每家企业的历史性三年改革评分定级。每年的绩效考核可以持续下去,但2022年的三年行动考核,不会再出现第二次,它是终极考核,意义重大!
我们画一张过去十年国企改革的进程阶段示意图,您就能大致感觉到2022年作为终极考核的历史价值:
回顾过去的十年,国企改革先后经历的三年政策健全的奠基期,三年示范带动的春播期,再接续三年行动全面深化期。作为1+N改革政策落地施工图,三年行动是过去十年改革思想和政策总推动、总实施,它的整体考核评估,其实不只是企业在这三年内干了什么,而是对过去十年改革的总评价、总判断。
所以,请各位朋友将改革的视野继续扩展,短看三年,长望十年,从历史的高度,思考和回答2022年考核评价的所有命题。
第二,这是实效考核。
改革工作,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新的动力。改革的进程,也是由表及里,由形入神,逐级攀升。
列入三年行动改革台账的所有改革任务,基本都是这样的,要先从无到有,后从有到实,再从实向优,这也是考核要遵循的基本规律。
2021年的改革评价工作,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各家企业是不是已经按照台账的时间要求完成了进度,是不是按照标志成果要求出台了政策制度,核心的考核标准是“有没有”、“完没完”。
2022年的改革考核要求,在此基础上发生重大变化,聚焦点从“有没有”、“完没完”,全面转向“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
一项改革任务,之前按要求搞完了,有了节点成果,也出了制度,那就能拿高分、满分,但在今年,还要把出台制度政策进行详细评价,分析这个制度是不是重点全覆盖,是不是解决问题,有没有落实,有没有创新,横向对比怎么样,如果答案不行,那么即使去年得了高分,在新的考核中,依然会被评下去、比下去。
我们再画一张图,帮大家理解考核的持续升级是怎么推进的:
所谓三段,是指考核评估评价,有三个不断递进的内容结构,首先是进度评估,然后是规范性评估,最后是实效性评估。
所谓五线,是企业改革的水平,可以划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和标杆五个档次,企业想要拿高分,得优秀、成标杆,那必须依次回答“文件有没有?”“合规不合规?”“合理不合理?”“执行没执行?”“效果好不好?”五个关键问题。
2021年的考核,是在进度和规范性层面展开的,而2022年即将开始的考核,聚焦在实效性层面,也就是说每家企业要拿出优秀水平和标杆水平的最好实践,才能在评价中立于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