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如何制定分类考核指标,实现责任、风险、利益统一,调动改革积极性?
(2022-08-10 09:46:28)分类改革的战略意义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划分标准,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主要将国有企业分成三类:商业一类、商业二类与公益类。
其中,
商业一类为市场竞争性最充分的行业与领域;
商业二类除考虑市场竞争外,还强调重大战略意义;公益类则聚焦保障民生、服务社会等。
从战略定位的角度看,准确认知国企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把国有企业按照自身属性、发展定位与核心功能分成商业类与公益类,并引导其按照不同方向发展,这一改革思路是十分正确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分类改革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进一步开展精细化管理的探索,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表现;它有利于明确并有序规划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可以实现监控更精准、考核更精确的目标;对企业来说,分类改革有利于差异化发展路径的形成,能够避开功能定位错位、发展模式粗放、竞争呈现同质化等问题,从而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提质增效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对企业高管与员工来说,分类改革为分类分层评价与分类激励机制的优化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国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大可能地增强国企活力与竞争力。
二分类改革面临的一些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本身就是在披荆斩棘之路上前行,是探索性的也是开创性的。在当前国有企业任务更重、挑战更大、难度更高的现实背景下,客观地直面并分析分类改革面临的各类挑战与难题,有利于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分类改革新模式新路径稳健有序地推进。
第一,当前提出的三大分类,从理论上讲,是十分明晰的;然而从操作实践来看,还有一些问题。国有企业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本身不够清晰,其市场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也具有模糊性,产业与行业覆盖比较宽泛。
因此,仅仅从市场功能或行业细分来看,一些国有企业本身可能同时跨越了上述三类功能;或者其市场互相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性。国企涵盖的市场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致使分类认定并非是易事一桩,还需要在功能内涵深化、功能分类细化等方面继续下功夫。
第二,根据笔者实地调研了解,目前虽然大部分中央企业与地方国企都开展了分类改革、分类定位,但是对管理层与员工的整体考核体系并没有呈现本质的差异;或者说其分类考核还在策划过程中。因此,一些国企改革的内驱力还不强。
第三,分类改革后的激励配套政策不完善。与分类考核相对应的是分类激励,分类激励下的激励配套政策直接关系到管理层及员工切身利益,激励保障政策制度与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明确。
三向分类改革要效益
“分类考核”不仅对国有企业精细化制度建设提出了挑战,而且对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分类考核”,还需推进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