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道、道家、道教张兴海

(2024-02-22 07:27:04)
标签:

文化

情感

教育

老子、道、道家、道教张兴海

老子、道、道家、道教

        近几年参加一些与老子或道教有关的会议,发现不少人,甚至某些有名望的人,把老子、道、道家、道教混为一谈,分不清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有人说他提起老子就想起道教,旁边有人立即说老子不是道教的鼻祖吗?还有人说“道家与道教是一回事,楼观台长期是道家的活动基地。”就在“曲江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方案实施的日子里,有人担忧地说:道教宣传如此上规模,今后许多人都想当道士,怎么办?

先说道吧。在生活中,道是常常被人提起的。孔子有一句名言,几乎家喻户晓:“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编在中学课本里。三国故事中,曹操与袁绍对话,两人谈自己将如何得到天下。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我们读到的历史小说,凡昏聩之君,一般都是荒淫无道。孙中山先生还曾手书《礼记》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们还常常说“康庄大道”、“孔孟之道”、“处世之道”“为师之道”“经营之道”等等。不难看出,这些“道”,具有多种含义,包括真理、规律、道义、道德情操、道路等。

2500多年前,即春秋末年,老子诞生。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曾任东周守藏史,历经衰乱,探求天道,后来完成伟大著作《老子》(即《道德经》)。我在长篇历史小说《圣哲老子》中,细致描写了老子探求天道的过程。“道”是《老子》中的中心概念。《老子》中共出现“道”字七十四次,具有多种含义。首先,是指宇宙的本体。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高的存在。“道”先于天地而存在,具有“独立而不改”的永恒性,是“周行而不殆”的运动实体。这一宇宙本体虽然无形无名,不能为我们的感觉所感知,但它是真实存在的,可以为我们的思维所把握。老子还以诗化之笔形象地描绘了“道”的体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其次,“道”是指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作为规律性的“道”,它的根本原则就是“反者道之动”。一方面,事物彼此之间都在相互对应的状态下形成和存在,并相互转化,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另一方面,万事万物的运动最终又都返回原点,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就是这个意思。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认为“道”有十大特征: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

老子的道学思想受到世人的推崇,除了当时的尹喜、庚桑楚等,后来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或游历稷下的学者,就因仰慕老子之道,形成独立的学派,人数上千。他们信奉“黄老之术”。据许地山研究,“至于称黄老之术,是因为秦汉间老子学说与邹衍的阴阳学说混合起来以后的名称,阴阳家推崇黄帝,为当时‘学者所共术’,其说尤能与道家对于事物消长逆顺之理想参合。于是,黄帝也成为道家所推崇的人物了。

除了“黄老之学”,还有一个“老庄之学”,因为后来又出现了推崇老子之道的庄子。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在认识论、古代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道论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有些时候将二人并称,但是在社会观、政治观和理论体系上又有极大的不同。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以柔克刚,以雌制胜,先自胜而后能制天下。老子的清静无为,是安民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无为是无所不为,是大为,在政治、思想、军事、人事方面影响深远。而庄子,完全持放任的态度,超脱出世,更显得豁达通透,追求一种逍遥自适的精神境界,对文学艺术家的影响很大 。魏晋风骨,竹林七贤,都是老庄思想影响的结果。
与儒家学派一样,历朝历代都有道家人物出现,再如列子,惠施,黄石公,张良,葛洪,魏伯阳,陈抟,吕洞宾,丘处机,张伯端等。司马迁对道家学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子南面之术也。”汉时文景盛世的出现就是黄老之术治国的结果。漫长的历史事实证明,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一样,是国人思想与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
道家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这种学说对世人影响很大,加之上古流行的神仙信仰,燕、赵、齐、鲁盛行神仙方术,楚人崇巫术,重淫祀,渐渐出现了不少原始形态的宗教,为道教诞生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昏庸腐败的王室统治让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出现了不少反叛朝廷的民间宗教团体。汉顺帝时,四川人张凌(后称张道陵)入鹤鸣山,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号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造作道书24篇,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道派,名叫“正一盟威之道”,是定型化的第一个道教团体。入道者须出五斗米,又称五斗米道。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由民间渐渐影响到朝廷,长期为统治阶级所认可,成为正统宗教。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利用道教的影响,用老子显灵的传说制造舆论,登基后认老子为祖宗,在楼观台大兴土木造宗圣宫。武则天,杨贵妃,都入过道教宫观。道教奉老子为道祖,尊为太上老君。以三清为最高尊神,同时承袭祀神敬祖传统,敬拜其他古代神仙和中国古代圣贤人杰。以《道德经》、《太平经》为主要经典。由于信奉神仙,道教过去又叫仙道。常言说:“仙道贵生”,重生贵生,信道、学道、修道,并最终以成仙得道为目的,一代一代苦苦探求长生之道的道士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道教内部的派别很多,金元以后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
道教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除了山水旅游可看道教宫观及道人斋醮活动,平时的文化风俗中也常常涉及,如八仙过海的传说,道教音乐的欣赏。道教文化曾对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医学、科技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中国人的文化思想一般都会打上“儒释道”的烙印,这里的“道”,指道家,而非道教。但是如果要说“儒释道”三教,当然是指道教。从上面的说明中不难看出,道家与道教的涵义有很大的区别。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说:“清儒纪晓岚谓道家为‘综罗百代,博大精微’,信为笃论,然其斯言曰道家,实无涉于道教也。盖自两汉以后,道家一变而集于道教,亦正因其“综罗博大”之故,不免流于‘杂乱怪诞,支离破碎’之弊。故言道教学术与其原本道家异同变异之关系,诚不易于缜密分疏。对于道家与道教的区别,是不容易作细致区分的。
(原载《周至文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