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儒形象,传承往圣精神,简评杜崇斌《大儒张载》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 |
树立大儒形象
——读杜崇斌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
在当前浩瀚的图书海洋中,第一本全方位描写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教育史上光华灿烂的人物——北宋大儒张载的文学作品出现了,这就是周至作家杜崇斌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已经离开了人世许多年,但一经作家写成小说,就还原成逼真生动,有血有肉的生命。我们看到的《大儒张载》,以优雅的笔调,全新的视角,充沛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张载的人生风采,揭示了张载的政治主张、思想精神、哲学见解、人格境界的主要特色,既塑造了一个传神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又具有较为丰沛的文化意蕴,既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又是一部可读性强的很有现实意义的优秀小说,具有可观的阅读欣赏价值。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艺术特色和阅读价值,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注刻画主要人物,塑造了传神生动逼真感人的张载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这样几种方法——
首先,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以历史文献资料和张氏家族提供的年谱为依据,杂糅民间传说,充分利用小说的想象、虚构和各种艺术手段,营造逼真感人的情境,让历史资料变成立体的栩栩如生的灵动人物。这本书,张载从出生到逝世,以时间为顺序,清晰地展现了他的人生轨迹和跌宕起伏的命运。作为传记式的长篇小说,它圆满完成了全方位多角度刻画主要人物的使命。
其次,作者充分利用了小说的手段,让主要人物在与其他各种类型的人物交织往来、互相关照、互相切磋、互相碰撞中,展示他的性格、志趣、向往、追求和人生信念。张载出身书香门第,随家迁徙,幼年读书,书生习武,科举及第,出仕带兵,朝廷重臣,遭遇坎坷,辞官归里,创办书院,在野、庙堂、军队、文职、学生、先生,都有亲身经历。他与家里的亲人(包括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姐姐、弟弟)、官场的同僚、朝奉的皇帝、身边的弟子,与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的接触中,或情深意绵,或壮怀激烈,或悲哀伤感,或谈笑风生,或恳切热诚,或谆谆教诲……正是这种交织往来的不同场景,表现了张载多姿多彩的人生风貌。
第三,以人物的外部动作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的对话语言相结合,以较为严格的人物视角切入,让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合理而又深刻的展示,增强人物的立体感。这种写法,和作者自觉地掌握当代小说技巧有关。传统的小说,如说书场上的话本,只看重人物的外部动作和对话语言,不能充分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的精神世界就很难深刻展示。
第四,描写生活常态,把主要人物的意念、志趣和理想,以及重要遭遇,变成一个个生活化的故事,揉进适当的意象、细节,营造出逼真生动的场景,人物有自己独特的情境语言。精妙的细节不少,例如第二十一章,张载和几个同僚郊外野游,看见天空一只鹰在盘旋。同僚们要以研究《易经》闻名也就能掐会算的张载判断这只鹰将会飞落何处。张载做出了正确判断,讲解了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并做出了“物可穷理”的推论。
第五,本书的语言文字比较考究,优雅的文笔,清丽纯净的文字,洗练的诗化的句子,让许多章节氤氲出一种可触可感的诗意。可以说,诗情画意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色。
二.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化意蕴。张载,世称张子,一代大儒、先贤,著名的思想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开创了“气本论”,是关学开山鼻祖。可以说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对于这样一株伟岸的参天大树,没有一把足够大的尺子是难以丈量的。作者有比较扎实的学养基础,加之刻苦钻研,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张子的著作,古代的相关经典,有了比较透彻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讲述故事时,有意对相关的思想学术作了阐释。《易经》《中庸》《孟子》《道德经》《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以及张载的“气本论”“西铭”,关学的宗旨,都作了适当阐述。因而这本书的文化意蕴,达到了一定水平。
张载所处的时代,战乱不息,民不聊生,却与春秋时期一样,专制式微,言论放开,思想活跃,英才辈出,群星闪耀。王安石、苏轼、苏辙、欧阳修、范仲淹、程颐、程颢、晏殊等,这些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的基本风貌,都有清晰的展现。星光竞耀,交相辉映成绚烂多彩的天空。
三.当然,这本书也有明显的不足。由于作者注重张载一生轨迹的完整性,注重史实记载,小说的虚构想象力较弱,缺乏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线索比较单一,艺术感染力就削弱了一些。
四.可喜的也是应该强调的是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张载其人,他的高远的志向,忧国忧民的精神,热血报国的情怀,很值得今天的人们仿效。尤其是著名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意之深远,胸襟之博大,境界之高洁,气派之雄迈,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四句教在国内国际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的社会,功利先行,道德滑坡,物质膨胀,精神萎缩,腐败横行,信仰缺失,可以说是“天地无心,生民懵懂,往圣绝学,表面太平。”一代圣人的传记小说会滋润心田,为往圣继绝学的风气有望在众人的努力下重新回潮。
作家杜崇斌功莫大焉!
(张兴海,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圣哲老子》,获第二届柳青文学奖。长篇纪实文学《死囚车上的采访》,获第五届陕西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