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明:张兴海中短篇小说集《丢官》

(2020-03-28 16:10:48)
标签:

文化

思索

杂谈

周明:张兴海中短篇小说集《丢官》

生活深处的吟咏和呐喊

——张兴海中短篇小说集《丢官》序言

                            周明

我的乡友张兴海的中短篇小说集新近出版了,该书所选的作品,自改革开放的萌动,至新世纪即将到来,这个期间的关中农村生活,那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生动、有趣、奇特的故事,令人过目难忘。

众所周知,新时期以来,人们的生活内容、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我们可以从理论文章、新闻报道、文艺节目中了解这许多变化的情形,但是,我们只有通过文学,尤其是小说,才能把这些变化从形象、故事、心理的角度,了解得更加充分。而且,文学作品阅读时的审美感觉,也是别的媒体所不能代替的。

    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来看,这本集子中展现我们眼前的既有乡村的普通人:淳正精明坐怀不乱的三叔、贤淑聪慧很有主见的秀绵、破罐子破摔却不乏心计的二哥、纯洁无瑕心地善良的大芝、不拘小节大有作为的农民企业家东学、漂亮多情走上邪路的支书女儿月凤、正直强悍做了错事最终投湖而死的李明……又有村、乡、县、市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县委书记姚占岭,一个敢说敢干、开拓进取、豪爽仗义的汉子,他的工作业绩突出,主观武断的缺点很明显,狠抓工作时丢掉了从实际出发、关心老百姓疾苦的原则,在政治风云的流变中成了牺牲品,沦落之后才弄清了事情真相,他果断地出庭为受害人辩护,克服种种阻力,斡旋奔波,伸张正义,所作所为着实令人感动。这些人物一个个特色鲜明,神采各异,身上都闪耀着社会和时代的光彩。

    令人欣喜的是,这本书中的一些作品,蕴涵着丰厚的文化意味。我曾在《故乡素描》一文中对关中农村的文化生活深深感念:“故乡还有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这是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源泉,也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爷爷那永远说不尽的传说故事,母亲哺育婴儿时的童谣,姑娘绣花时的小曲,渭河船工的号子,秦岭厢工的山歌,时时都在我们这些游子的心弦上弹拨。”5万多字的《咏唱不完的口歌》,把童谣、民歌、传说、习俗、历史典故等融会于引人入胜的故事,叙事行文中流露出淡淡的诗意,有歌有吟,有咏有唱,和田园牧歌式的乡间平静生活和谐一致,表现出作者有意追求的文本意识;而中篇《丢官》,则凝重深沉,显得风格别异:剑拔弩张的矛盾,节外生枝的转折,唇枪舌剑的法庭,人物命运大起大落,紧紧地扣住人心;在几乎一气呵成的叙述中,主人公复杂的心灵逐步展现,这位丢了官却没有丢掉良心的干部下了决心:“还老百姓头上一块晴天”这不仅是书中人物的心声,也是作者有力的呐喊。这种强烈的民本意识,恰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也是本书的主要思想内涵之一。

张兴海自幼生长在农村,后来工作、生活在县城,他平时喜欢下乡,非常关注乡下人的生活和命运,拿起笔来写的也多是乡间的人乡间的事,作品中常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和陕西的大多数作者一样,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看重故事的编织和人物的描写,注意细节的运用,生活气息浓郁。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少作者都在探索新的艺术结构和表现方法,追求多样化的叙事方式,我们也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的刻意追求的勤奋努力。当然,这些作品也还有不足之处:有些篇章的内涵不够丰厚,个别人物显得简单化了,有些篇章在故事的情节安排方面未必合情合理。我相信,张兴海一定会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不懈努力,尤其是在借鉴中外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方面多下功夫,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原载《中国文化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