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全国著名农民诗人李强华

(2019-05-17 18:38:55)
标签:

思索

文化

杂谈

记全国著名农民诗人李强华照片说明:1960年,全国文艺代表大会第三届会议在京召开,陕西代表胡采(右一)、李强华(中)、王汶石在会场。

追逐时代的脚步

——记全国著名农民诗人李强华

                       张兴海

圆圆的光头,对襟的蓝色中式布衫,黑黑的光脚上穿着旧式的全塑凉鞋,农民诗人李强华不像囊中有钱身上也焕然一新的庄稼人那样引人注目,但这显得古朴的北方农民妆扮,却让他在西装革履的西安作家群中独显风采。由于我的小说也是以农民为主,再加上籍贯相邻的关系,我们一旦在大都市相遇,便有他乡逢故知的挚热感。他那淳实的品格,纯热的诗心,追逐时代的脚步,也让我比其他人知晓得多一些了。

从职业的角度看,农民作者不论取得怎样的成就,只要他没有吃上“商品粮”,就仍然是“土地的主人”,学习与生活的条件,总离不开农民的特点。李强华从一九五五年发表第一首诗作,至今三十年,他也年届五十,膝下添孙,家庭负担较重,在这改革之年,他的应变能力如何?生活水平怎样?在文坛中怎么立足?

几番家常话,我了解到这个曾把锄头和汗水当作农民象征的诗人,现在却是一位有科学头脑的蔬菜行家。他的家在户县城郊,离西安也不太远,蔬菜的销路很好。他家的责任田是三亩八分,一亩七分地种菜。今年前五个月,蔬菜收入九百五十元。蔬菜的生长期短,种类多,要抢着上市,技术要求甚高。李强华已掌握合理轮作的经验,第一料菜籽下种,第三料种什么已成竹在胸,而且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市场行情。今年春季,全省各地的韭菜和蒜苔因过多而行价大跌,而他却未种韭菜大蒜,去年秋季他就预料到这种情况了。他在三月份就采收了大青菜。三分地卖了一百二十元;大青菜之后又是一料晚黄瓜,当别人的黄瓜拔秧了,他的黄瓜刚上市。地膜育出的番茄、菜花、大辣子,也都显出分外茁壮的长势。这一切,显然不是仅仅用锄头和汗水换来的。“如今人的脑子活了,地里都是千变万化,你要是一步跟不上,就要吃大亏。”他说得认真,表情庄重,那眼里却闪露着一丝不易觉察的机警。

李强华种菜的脑子活了,作为诗人,他的笔,他的歌喉,如今也“活”得多了。如果说每一个中年作家诗人对于极左时期的作品不能不怀着疚愧与不满的话,那么,以写民歌为主的李强华,他的疚愧与不满,却要比别人深重得多。他长期生活在自己的故乡,生活视野、艺术视野以及政治目光,受到限制的条件很多,因之不少作品难免打上极左印记。正像他最近所写的一首《牵牛花》:“只只牵牛花,爬满竹篱笆。从前说你是红喇叭,吹得卫星飞上天,唱出万顷好庄稼。如今花儿照样红,枝枝蔓蔓照样爬。愿你真象牛缰绳,牵个牛犊进农家。”农民的意愿和寄托,显得实在多了。他的诗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在风格上追求意境,语言也灵巧多了。

我看着诗稿,觉得外表显得憨实的强华,其实是很内秀的。我知道,他和农村那些有能耐的庄稼人一样,看起来不吱里乍哇,却知道在心里使劲,暗地里下着功夫。他很注意文学素养的提高,笔下很勤,常常在开会的间隙,一个人默默地在宿舍写稿、读书。在这大变革的年代,他终于能够飞跃,农民的踏实,文化人的灵慧,诗人的使命感,都让他的双翼充满力量。

(原载《西安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中玉米街
后一篇:痛失张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