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鲸》为例浅谈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2014-02-04 09:45:57)
分类: 阅读教学研究

以《鲸》为例浅谈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杏坛行者 

 

    叶圣陶说:说明文无非是说明一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那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是本来存在的,并非作者所创造,也非任何人所能创造。当初叶圣陶把“说明文”这类文章选入教材,改变中国两千多年来语文只是代圣人传言或者把文学当作语文教学的唯一的观念,拓展了语文课本的选材范围(袁卫星语)。叶圣陶为什么要把这类文章选入教材呢?叶圣陶提出: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论里,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第3学段中也明确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对“怎样读”“怎样写”的关注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把教学关注点放在了文章所介绍的知识上。而忽略了“怎样读”“怎样写”。结果把语文课的说明文教学上成了科学课。

      一、注意知识的“交集点”,理解文章所说明的“知识”。

     《鲸》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一些科学术语会影响学生对鲸的特点的理解。如其中“上腭”“前肢” 退化”“鳍”等,这些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理解。

理解“鲸是哺乳动物”是教学难点,哺乳动物最突出的特征在于胎生以及其幼仔由母体分泌的乳汁喂养长大。这一点在课文中也讲到了,但这是一句容易引起误解的话。“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注意这里的“也说明”是很有问题的。

首先 “哺乳”是“哺乳动物”得以命名的最突出特征,“也说明”几个字表明这是只是一个重要的特征,而不是最主要特征。

    其次“也说明”是在强调课文中还讲了“鲸”是哺乳动物的其它特征。全篇中只有第二自然还讲了是哺乳动物,但这是从进化的角度而言的,无非就是在说为什么哺乳动物为什么会生活在水中,因为据我们的常识大部分哺乳动物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再次这个“也说明”和第五自然段的一个“也说明”非常容易误导学生认为“用肺呼吸”也是哺乳动物的特征。课文中第五自然段中说“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用肺呼吸,只能证明它不是鱼类,而不能说它就是哺乳动物。因为有些用肺呼吸的动物却是卵生动物,如鸡。因此理解“鲸是哺乳动物”,只须紧扣“胎生”这一知识点。课堂上不必纠缠于分析、讨论“鱼类与哺乳动物的区别”,因为这样既无助于理解“哺乳动物”,更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设“走进鲸”或“走进哺乳动物”课程来进一步探究鲸的有关科学知识,以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这也是干老师所说的“用两套教学大纲超越教材;用课程思想超越两套大纲”吧。

    二、明确文章的类型特点,得到关于阅读、写作说明文的“知识”。

    按照王荣生教授的选文类型分类,《鲸》这类的说明文是属于“样本”。这类文章的教学目的应该是: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一)要能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段意,从文中抓住知识要点,知道文章讲了鲸的哪些知识。在《鲸》这篇文章中,基本上是每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一个方面的知识:第1然段讲鲸特别 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 5 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这些知识点学生只要通过概括段意就能够得到的。

    (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的一种阅读的图式(一种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袁卫星语)。

    在阅读《鲸》一文中,学生所要获得的关于怎样读、怎样写的知识中,不仅仅是指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分类有时是一种人为的桎梏,过于强调这种分类,反而会让学生不知怎样读说明文,写说明文。因为没有谁会在写作时刻意想着我会用哪种说明方法,我们即使不知这些说明方法,也不妨碍我们了解课文讲了哪些知识。教育专家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在说明文中,也有个作者思路的问题,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为什么要先讲这个内容,再讲那个内容?就是说明内容的选择与说明顺序的安排。这应该成为说明文在语文教学上的核心价值。

    《鲸》最想说明的是什么呢?全篇讲了形体大、不是鱼、分类、捕食、呼吸、睡觉、胎生等七个方面。初看这些全都是鲸的特点,作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选择。可我们再细想,鲸的特点就只是这些吗?肯定还不止。那作者为什么就要单单讲这些呢?其实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说明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最大”和“哺乳动物”就是鲸的最主要特点,特别是“哺乳动物”这一点更是超乎学生的常识之外。有“鱼”字旁,又是生活在水中,怎么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呢?作者写此文就是要解答这个疑惑,作者首先从鲸的体形“大”讲起,因为“大”是鲸最外在,最容易起人注意的特征。接着就讲鲸不是鱼类,作者是从进化的角度来阐释的。在进食部分,也是为说明“大”这个特点的。而“呼吸”部分,作者也是在反证其是“哺乳动物”。最后的胎生就是直接论述其是哺乳动物。

    作者这种写作顺序也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满足人的认知需求。我们认识事物总是由表及

里,由显性到隐性。如果不是循着此阐释思路,而是一味的分解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肯定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读写方法的。

    为了弄懂作者的这种写作思路,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概括段意,画出鱼骨头,想想这些内容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就会去思考为什么不能先写“睡觉”等其它方面,因为人们认识一种事物,总是从表及里,先看到事物的外部特点,进而认识其他特征。我们不可能连鲸的外形是怎样的都不                                                                      知道,就去了解他是怎样吃东西,怎样睡觉的。这其实也让学生明白了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2 、对比汉字“鲸”,你认为鲸的哪个特点最出乎你的意科之外,作者又是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鲸的这个特点?作者为什么要重点介绍这个特点?

    这个问题直接就把学生思维引入了作者写作内容的选择上了。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重点讲鲸是哺乳动物,因为这是最出乎人们意料的特点,这也让学生感悟到了写作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特点来说。

     (三)当然,说明文还有一个用词准确,表达生动的特点,这也必须让学生体会到。

    如第一自然段中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目前已知”、 “约”等词都体现了说明的准确。用“最大”到“最小”都可以看出鲸之“大”。“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 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用家猪和鲸的舌头作比,更体现出了鲸的“大”,“十七米长”还是说鲸的体型之大。”“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如果说“象”、“猪” 还离得远些,那么学生最清楚的就属人了。这里再用人的行为进行假设,鲸之大就更明显了。

    关于说明方法的学习。说明文要介绍事物的特征、类别、习性、功用、与人类的关系等等,这些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清晰地感知。对这些说明方法的掌握,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理解、感悟,让学生感受说明方法的作用,而不是为了认识说明方法而去寻找哪些内容是采用了什么方法。 《鲸》一文中运用说明方法最好的是第一自然段。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鲸真的很大吗?批注有关语句,想想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会印象这么深?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就可以感受到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了。原来,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不但可能表达得更准确,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让人印象深刻。

    三、注意在迁移拓展中体现“语文味”。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迁移拓展环节很容易处理成“用件”,变成一个科学问题的讨论或探究。王荣生说: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以“教语文”为主导意念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越来越远离“文”的趋势,许多设计意图不明的课件,所渲染的往往是那“文”中所讲述的地“东西”,毫无理据地将本来应该处置成“定篇”“例文”“样本”的选文,混混沌沌处理成了“用件”。

    在《鲸》的教学中,也同样要避免把课后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成简单的关于鲸知识的探究,或者是哺乳动物知识的探究。

    因为《鲸》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站在一个讲解者的角度,从鲸的体型、重量、进化、生活习性(取食、呼吸、睡觉)和生长繁殖等多个方面向我们介绍鲸这种地球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的。精确的数字、客观的描述,让我们在了解鲸的同时,不免有一种“鲸被标本化”的缺憾。这种言说形式上的冷静客观、缺乏趣味,也是一般孩子不喜欢说明文的原因之一。所以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同时也为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从说到写完成“鲸的自述”,通过转换角色,用拟人化的方式言说鲸的特征与习性。这样的拓展训练就更有“语文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