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的博客文章在10月18日之前,几乎全部是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近几天,我才开始写了一些关于佛法的文章。顺便说一下,我倾向于使用“佛法”一词,而尽量避免使用“佛教”一词,以便淡化宗教色彩。因为我认为,佛法是修证方法;而一谈到“佛教”,许多人就会想到烧香拜佛之类的宗教活动。
虽然我知道访问我博客的网友之中,没有多少人对佛法感兴趣,但我还是决定写这些文章,因为这是我自己修习佛法的一些心得,有没有人看都无所谓。
以前,我常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怎样才能幸福?当官发财不一定能使人们幸福,例如,近几年新闻报道的一些官员自杀事件,几乎都提到这些官员患有“抑郁症”;中国富豪榜上的富豪,也纷纷落马出事,以致于有媒体把富豪榜戏称为“杀猪榜”。
有人可能要问:“难道佛法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吗?”对此我的回答是:一个懂得佛法、修证佛法的人,必定会感到自己很幸福或烦恼越来越少。事实上,对于学佛者来说,“幸福”这个词还是太俗气了;学佛者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而不是世俗之人所谓的“幸福”,因为“幸福”依赖于外在条件,而心灵的宁静不依赖于外在条件。佛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并不是“幸福”一词能概括得了的。以我自己来说,我认为自己这一生中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识了佛法。学佛之前,我有很多烦恼,也有很多困惑;学佛之后,随着修证的逐渐深入,以前的那些烦恼和困惑也逐渐消失了。
虽然我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学佛,但以前由于工作较忙,并且把很多业余时间花在人口研究上,所以我花在学佛上的时间并不多。直到近两年,我才花较多时间修习止观法门。止观法门包括止和观两部分:所谓“止”,是指“禅定”,也称为“打坐”;所谓“观”,是指在禅定中以智慧思惟观察。用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的话来说就是:“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佛法基本三学是“戒定慧”,止观法门就相当于“定慧”。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佛要想取得实质性进步,就必须修习止观法门。一个人如果自称学佛,又不修习止观法门,甚至连双盘腿也盘不起来,那么可以说这个人只是在口头上学佛或在纸面上学佛。《楞严经》说:“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虽然听了很多佛法,如果不去修行,那就等于没听到佛法,就好像一个人在口头上谈论饭菜,但如果不去吃饭,那么无论他谈论多长时间,肚子也不能饱。
有人可能会说:“我想修止观法门,可是我没有时间。”其实,如果你修止观法门,可以适当减少睡眠时间。例如,如果你以前每天睡8个小时,那么你可以每天修止观法门1个小时,而只睡7个小时。初学止观法门,可逐步增加时间,例如从每天半个小时增加到1个小时,然后逐步增加到2个小时、3个小时……现在我每天至少花3个小时修止观法门,睡5~6个小时就足够了。有些高僧可以连续几天几夜禅定,我现在还达不到这种水平,也暂时没有这种条件(因为我还要工作)。如果以后我有这种条件,我也打算连续几天几夜禅定。
有人可能会问:“禅定这么长时间有什么用呢?”其实佛法的很多道理,没有禅定功夫的人是很难理解的。例如,佛法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些道理只有具备禅定功夫的人才能证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