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玄奘法师死里逃生说起

(2012-10-19 06:55:50)
标签:

杂谈

佛学

何亚福

 

10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教授于风政(网名“老芋头”)发了一条微博说:“这几天CCTV1播放的《玄奘》真是一部好片子,震撼,感动。玄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看了这条微博,我感到有点奇怪,因为在我印象中,于教授并不信仰佛教,但他为什么要说“《玄奘》真是一部好片子”呢?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CCTV1播放的纪录片《玄奘之路》。看了《玄奘之路》,我的感觉是:《玄奘之路》的编剧是尊重历史事实的,但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歪曲了其中涉及佛法的内容。例如,纪录片提到,玄奘法师在莫贺延碛几天几夜滴水未进,面临生命危险。后来出现奇迹,他遇到一块池塘,才度过难关。这部纪录片没有提到出现奇迹的原因。而《三藏法师传》提到了这次死里逃生的经过:

 

“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启菩萨曰。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如是告时心心无辍。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体既苏息。得少睡眠。即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惊寤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即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计此应非旧水草。固是菩萨慈悲为生。其至诚通神皆此类也。”

 

可见,玄奘法师是依靠“默念观音”而度过难关的。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遇到的难关不止这一个,但每次都化险为夷,这与他“默念观音”是分不开的。《玄奘之路》的编剧没有提到“默念观音”,有两种原因:第一,编剧认为“默念观音”是“迷信”;第二,如果在纪录片中说出玄奘法师是依靠“默念观音”而度过难关的,那么这部片子也许不能通过审查。

 

下面谈谈我对佛教的认识经过:与当代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我从小就认为佛教是“迷信”。一直到1998年(那一年我31岁),由于一个特殊的因缘,我看了《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严经》、《法华经》等几部佛经,才开始转变对佛教的认识。后来,我进一步了解佛教唯识学(唯识宗又称为法相宗,是由玄奘法师创立的),更感到佛法的博大圆满。例如,一些心理学家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我认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其实仅相当于唯识学的皮毛。

 

有人可能会问:“了解佛法有什么用处呢?”我知道,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切不能立刻带来物质利益的理论都会被一些人认为是没有用处的。然而我想说:了解佛法对现实生活是很有用处的,能够立刻减少你的烦恼(虽然佛法的用处并不仅限于此)。一个不懂佛法的人,哪怕他是高官或亿万富翁,他在生活中也会有很多烦恼;而一个懂佛法的人,不论他是穷还是富,也不论他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他都能保持心灵的宁静。

 

许多人习惯于把现代科学尚未能解释的现象称为“迷信”,例如,他们认为“三世因果”是“迷信”,他们认为人死如灯灭,不存在前世后世。我认为,如果不承认存在“前世”,那么许多事情就无法解释。例如,莫扎特3岁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这只能用前世来解释:莫扎特前世就是音乐家。

 

那么,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认为佛教是“迷信”呢?我认为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是现在的中国人从小接受唯物主义的教育,理所当然地认为佛教是“唯心主义”、是“迷信”。

 

二是现在很多所谓“信仰”佛教的人并不了解佛法,他们以为信仰佛教就是烧香拜佛,甚至一些贪官也烧香拜佛,求佛菩萨的保佑。他们不知道,学佛就是修心,就要去除自己的贪、嗔、痴。

 

三是因为佛经不是那么容易看懂的,一些人倾向于把不懂的东西归结为“迷信”。况且,不同的佛经,是佛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所说的法,所以,不同的佛经之间有时在表面上看是相互矛盾的。我用孔子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孔子有很多学生。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路请教说:“老师,如果我们听到一件应做的事,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孔子回答:“不!如果有父亲、兄长在的话,应该先去请示一番,不应一听别人的话就去做。”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求也请教说:“老师,如果我们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孔子回答:“是的,应该马上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对于同样一个问题,老师怎么会有完全相反的两种回答呢?孔子回答说:“这是因为他们两人性格不相同的缘故。子路的性子急,所以教他慢一点儿去做,不要太莽撞了;而冉求的性子慢,所以要教他立刻去做!”

 

四是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之间、以及各种宗派之间有时存在门户之见,甚至互相攻击。有人问:“佛教为什么要分成这么多宗派?”我想打个比方:医院分成内科、外科、骨科、口腔科、小儿科、妇产科等等,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同样道理,佛教分成这么多宗派,是为了适应不同根器的人。例如,禅宗只适合上根人,唯识宗适合知识分子,而下根人只适合修净土宗(当然净土宗也是三根普被)。因此,各种宗派之间应该并行不悖。

 

五是当今中国佛教界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使很多人对佛教产生了负面看法。例如,今年7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呼吁全国佛教名山大寺一律实行免费对外开放,他说:“佛教寺院的门票价格一涨再涨,使得佛教寺院越来越成为有利可图的地方。现在佛教寺院不但要收门票,还吵着要上市,将清净的佛门圣地弄得满是铜臭味,极大地损害了佛教慈悲济世、普渡众生的形象。”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也说过:“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非常高,例如所有的寺庙都收费,普陀山每个景点门票都在40元以上,而台湾没有一个寺庙要收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