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
(2018-12-07 11:50: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大宗师 |
最近要完成的事特别多,千头万绪,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安抚隐藏的焦虑,边吃中饭晚饭边看剧的习惯又跑了出来。可能也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喜欢把以前看过的剧再刷一遍。旧剧不会留下什么悬念,看起来相对轻松。《红色》是拥有豆瓣评分9.2的难得国剧,但可能是制作经费不够,在剪辑上有些瑕疵,我依然会觉得情节设定上不够严谨,这种感觉在众人一致称赞男主角高智商人设时尤其强烈。当然,瑕不掩瑜,绝对的佐餐良剧。
随意说说里头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男主名叫徐天,单名一个“天”很少见,显得简洁而霸气。有意思的是编剧徐兵给所有自己编的剧的男主角都命名为“徐天”。他自己说是懒得替换,很多网友猜测是编剧自己的儿子叫“徐天”,虽然我确实见过有人爱自己的孩子到命名控的地步(比如我上过的一个统计课的教授就把所有SAS
codes的libname都用他女儿Megan来命名),但我总觉得这两个理由都不太靠谱,毕竟确认一下儿子的名字也不是什么难事。和楷聊起这事,他问了一个问题“女主角的名字一样吗?”一下就抓住了本质。他的观点是编剧把自己代进去了,我非常赞同。想想,编剧笔下的男主角是不同类型的牛人,然后可以在不同的剧里跟着不同类型的美女谈恋爱,估计可以把自己对美好人生的YY发挥到极致了。
难得的是,编剧在自己的YY中保持着一份恰到好处的节制。甚至,剧中人物的智慧都是收敛的,我个人比较欣赏这样的风格。心思缜密从来不是件狂拽酷炫的事,它是在大局中尽可能的把可能性都预估到,每一步怎么和下一步衔接都有清晰的预判。女主每次都可以快速想好一个略带复杂的行动设计,出手的时候冷静精确,敢想敢干。已经相当难得,值得学习。但她对于后续的痕迹和遗留问题预估依然不够到位。男主角因为种种原因帮她善后。他的风格则更加内敛,能不出手就不出手,但见微知著,应变能力极强。楷评价说,可惜男主和女主的水平有差,这两个人之间隔了一个隐佐,隐佐能看出女主的痕迹,但却看不出男主的。对此,我倒是觉得能力的差异未必是智商的差异。剧中的设定是男主曾在日本学了六年的特工,这都相当于读完一个博士了,而隐佐还是他当年的老师。有专业训练和无专业训练的人相比本来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尤其是特别行动这事上,总不能让别人的"PhD"白念吧。这里编剧还是挺严谨的。
虽是特工题材,但却不太会让人肾上腺素升高、激情澎湃,甚至有时候需要快进。男女主角感情发展自然而不拧巴,带点可爱。该剧不是枪林弹雨出英雄的类型,也没有惊艳的智商炫技,各种行动与生活气息十足的上海弄堂无缝衔接,但依然还是很有看头。主要是编剧没有把某些行动中“英雄”的角色脸谱化,给了人更多人的感觉。第一集中7个人自愿献出生命完成一次偷开船的任务,编剧并没有把这七个人都写成身手矫捷的状态,而是在行动力上制造了很大的个体差异。比如,同样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同样很快要牺牲,女打字员临危不乱,说话开枪很稳定,而那个男性银行职员则紧张得连茶杯都拿不稳。这样才更真实可信吧。特别喜欢摄影把所有和水相关的画面都拍得很唯美。这种慢慢的、静静的讲好一个故事的感觉让人很知足。
前一篇:理解LMS对应的mplus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