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级联效应”与影响的扩散

(2018-11-22 01:03:57)
标签:

研究

家庭

分类: 知无涯

社会科学里有很多概念同名不同义,或者同义但不同名,“级联效应”(cascade effect)以及与它相关的spillover effect也是如此。虽然查一会儿文献也能搞清楚,但多么希望从一开始所有概念和对应的意思就是一一映射的状态,绝无重复。不过既然是搞跟人相关的东西,这基本上就是幻想。还是写个笔记存个档,也是上篇笔记的延续,那里统计的信息稍多一些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fa07fd0102yjfg.html


1,“级联效应”为何是无所不包的?

人在发展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来源于亲子关系,也可以来源于个体自身的某一种特质,还可以来源于其他东西,比如药物,创伤事件,某种干预。发展本质上就是多种影响在人身上不停的传递。传递可以扩散,造成无尽的后续影响。而且这种扩散没有限定,所有的扩散一旦发生,本质上都可以叫做“级联效应”(Cascade effectspreading effects across levels, among domains at the same level, and across different systems or generations (Masten & Cicchetti, 2010).

随意的举一些例子,反正几乎什么都能包括进去

1.     Across levels:同伴群体问题行为的水平 个体问题行为的水平的影响

2.     Across domains:智商(认知发展的指标)对问题行为(行为发展的指标)的影响

3.     Across generations: 一些不良行为的代际传递

4.     Across systems: 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系统,创伤事件可能改变基因的表达和应激反应系统,而这些系统的改变,又可能改变大脑的发展,这就是人的另一个系统了。此外家庭这个系统本身也包含各种子系统,有一些Sarah Schoppe-Sullivan关注的就是家庭系统中影响的传递。比如母亲对父亲养孩子的态度如何影响了父亲养孩子的行为,而这又如何与母亲的影响一起影响了孩子的发展状态。

 

2, 用“级联效应”有什么好处?

首先,让论文有一个正统的理论指导,毕竟是大牛提出的框架,高端大气上档次。 哪怕不用“级联模型”,只要控制了stability effect和同一时间点的相关,也可以用“级联效应”这个词来包装一下各种变量之间的联系。在读到的一些论文中,提到“级联效应”(Cascade effect)的不一定会用“级联模型”,后者通常都需要3*3或者更多的一个变量个数和时间点的组合。

其次,如果某个干预弄出了一堆积极的后续结果,更可以用“级联效应”来包装展示了。Masten和Cicchetti觉得最能显示级联效应的就是做干预的随机分组研究然后得出一些东西。具体的例子可以参考Hadley et al., 2017,而且统计上这类研究通常不采用之前说的“级联模型”,而是用CACE modeling (Complier-Average Causal Effect Model)。


 3,“级联效应”这个理论框架大家都在用吗?

好像也没到一统江湖的程度。要看研究者愿不愿意用,和审稿人在不在乎。MastenCicchetti自己也说过,“级联效应”在之前就有很多表述,比如chain reactions, snowball effects, amplification effects, spillover effects, progressive effects。而“级联效应“这个词提出后,其他这些表述也并未消失,或者有人干脆在写文章的时候什么效应也不提。

例子: Hadley et al.,2017讲某种针对抑郁母亲的心理治疗最后是如何在以后惠及了孩子的依恋行为,孩子的气质,和母亲教养行为的自我效能感(toddler attachment, temperament, and maternal parenting efficacy)。而同年另一篇在Child Development 发表的针对此类干预的综述(Goodman & Garber, 2017)完全没有提到这个词。AdlerBaeder et al. 2018讲的也是对母亲的干预(参与某个婚姻教育项目)最后惠及了孩子的社交能力,用的词是spillover effect.

 

4,Spillover effect(溢出效应)到底是什么?

1)     MastenCicchettispillover effect就是cascade effect的一种,可能研究关注点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上的学者确实会如此理解,但其他领域的学者就不好说了。

2)     该概念在经济学上的表述反而更多,而且也不只一个版本,估计和心理学内部的状况差不多。随便贴个网上的定义“某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

3)     偏婚姻家庭关系研究的学者更喜欢用spillover effect指父母婚姻状况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例子Gerard et al., 2006。最初这个概念的提出者大概是受到了移情说的影响,认为在一种关系里产生的情感和行为会传递到另一段关系中去 (Engfer, 1988),这种扩散就像水太多溢出来一样。扩散有好有坏,从夫妻关系到亲子关系, 好一点是“把一个人的温暖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胸膛”,坏一点就是让孩子做“爱情代罪的羔羊”.

4)     偏工作-家庭研究的学者常常把spillover effectcrossover effect放在一起做模型写文章,前者指的是自己的工作状态影响家庭状态,家庭状态影响工作状态,后者指的是丈夫的状态影响妻子,妻子的状态影响丈夫(例子Carlson et al., 2018)

 

AdlerBaeder, F., Garneau, C., Vaughn, B., McGill, J., Harcourt, K. T., Ketring, S., & Smith, T. (2018). The Effects of Mother Participation in Relationship Education on Coparenting, Parenting, and Child Social Competence: Modeling Spillover Effects for LowIncome Minority Preschool Children. Family Process, 57, 113-130.

Carlson, D. S., Thompson, M. J., & Kacmar, K. M. (2018). Double crossed: The spillover and crossover effects of work demands on work outcomes through the family. 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Engfer, A. (1988). The interrelatedness of marriage and th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In R. A. Hinde & J. Stevenson-Hinde (Eds.), Relationships within families: Mutual influences (pp. 104-118). Oxford, UK: Clarendon.

Handley, E. D., Michl-Petzing, L. C., Rogosch, F. A., Cicchetti, D., & Toth, S. L. (2017). Developmental cascad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ed mothers: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toddler attachment, temperament, and maternal parenting efficac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9, 601-615. Hadley的文章中所有的指标都是母亲报告的,所以实际上这个干预的效果有没有真正惠及到孩子,可能要打个折扣。

Gerard, J. M., Krishnakumar, A., & Buehler, C. (2006). Marital conflict,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d youth maladjustment: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spillover effec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7, 951-975.

Goodman, S. H., & Garber, J. (2017).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ed mother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88, 368-377.

Masten, A. S., & Cicchetti, D. (2010). Developmental cascad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2, 491-49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