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恋爱有规律可循吗?

(2018-08-15 19:38:00)
标签:

娱乐

研究

分类: 鱼之乐

[1]

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是一部幽默的爱情片。我平时不大喜欢看爱情题材的各类作品,但《约》的编剧水平却深得我心。最近想看点轻松的东西,加上庆祝结婚周年,《约》成了应景的首选。除了可以欣赏编剧对每一集故事前前后后的时间轴“弹琴级”的拨弄,还可以在欢笑中感受到一丝小深刻。近日重刷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想试着回答“恋爱有规律可循吗?”这个经典问题。不过在聊它们之前还是希望把自己三年前的观影笔记与大家共享,也算是一个背景介绍吧。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也是我自己的状态与之前略有不同,文字上进行了一些删改。

女主角伊子是毕业于名校的数学硕士、手捧金饭碗的国家公务员,行事风格堪比谢尔顿,生活和工作遍布着各种理性规划。而男主角谷口巧则是自称“高等游民”的资深啃老宅男,虽从未工作过,对文学、电影、动漫却是从雅到俗了如指掌,沉浸在一个虚幻的文艺世界。这样看似不搭的两个人一边叫嚷着“完全不喜欢对方”“约会实在太痛苦了”,给观众制造出各种笑料,一边却又在不经意中爱上了对方。真可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两个人开始约会,始于一个神奇的“共识”——恋爱是低级的、昏头的,结婚才最真实可靠,所以要来一场不以恋爱为根基的结婚大作战,约会只是为了商定出靠谱的结婚契约而必须进行的吃苦活动。不管“为爱结婚”这个论调听上去是多么的天经地义,他俩却很坚定的不随波逐流。一个援引哲学家名言,一个大谈社会调查,并因为发现和对方“志同道合”,激动得立刻就决定为了达成这桩没有恋爱的婚事而一起奋斗。

可巧妙的是,恋爱却又实实在在的在这样的两人身上发生了。伊子刚听到谷口的生活方式时对他痛加批判,之后却很好奇的打探为什么有人愿意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为之喝醉、翻阅各种资料。新年拜访,她又无视了帅气上进的鹫尾对她的追求,特别帮谷口在父亲面前过关,内心的偏袒无以复加。与此同时,谷口虽坦言恋爱不适,却准确读懂了伊子的心事;哪怕他从小就对情人节送巧克力不屑一顾,却很呵护伊子想送巧克力给心上人的那份柔软,并毅然放弃自己的目标。简言之,两人为了滤掉爱情而努力作战,爱情却疯狂的生长。

这部剧有爱情剧的标配,比如早有缘分、英雄救美、不期而遇等,却因为加入了非常符合《约》剧精神的黑色幽默而不显得老套。当然,这些都是陪衬,两人爱情的关键还是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契合。这份契合到底是什么呢?

说来有点残酷,除了开头的那个“共识”之外,两个人都是聪明有余,天才不足。伊子曾希望解决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谷口曾立志写出神作级的文学名著。他们都对梦想卯足了劲,觉得自己可以做出点什么,最后却“繁华过后成一梦”。有的人因为有一些智慧的触角,看到了比一般人更精神化更美好的东西,但触角终究不是翅膀,不能带领他们飞离日常生活,去真正进入那个高深的境界。这就是男女主角的情况,他们既失落了“天堂”,也无法被他人所完全理解。他们想回归一般的生活,却发现要融入社会做个正常人也好难。

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歧视、冷漠和敷衍,想要妥善应对,说难不难,说容易也绝不容易。伊子的“机器人”模式是一种自我保护,而谷口的“家里蹲”又何尝不是呢?虽然,男性不工作更难被社会接受,比如剧中相亲会上的所有女性都对谷口避之不及,但我却能感受到他的苦衷。谷口在找工作面试时,遇到了招聘者对其父亲漫不经心的恶意贬损,然后他附和的笑了。出来后,他感受到了在人间生存的残酷。或许这件小事在一般人眼里真的算不了什么,因为大家都在改造自己迎合社会这条康庄大道上撒丫子狂奔。唯独谷口在遇到伊子之前,始终不想这么去做,不碰这个选项。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

所以《约》的幽默在我看来是黑色的。好在,编剧还是留下了很多暖意。比如伊子和谷口身边那群可爱的亲友,以及他们两人能够相互照见彼此敏感脆弱的内心,最终发现还是可以恋爱的这件事本身。两个人在最后一幕的约会中只是在一起盯着一棵樱花树看,任时间流逝,却彼此心满意足。从开头的孤芳自赏,到结尾时奇葩互赏——在这喧嚣的城市中,真的蛮让人感动。

[2]

第一次看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我曾为女主伊子感到难过,那时的我以为她被迫陷入了一种“恋爱不成求婚姻”的妥协式人生。现在再刷此剧,则觉得这份理解颇有偏差。那么偏差在哪里呢?

先从剧情开始说吧,伊子和谷口巧第一次约会,两人画风迥异,基本都在各说各话。然后男二鹫尾出于好心强行插入,差点把巧推到大海里。成功脱险后鹫尾怒斥巧欺骗伊子感情,而巧则在辩白中谈到了对恋爱本身的厌恶。没想到这引起了伊子的共鸣,原本两人的尬聊迅速变成了互相肯定和互相激发。那段对话的关键不在那些看似很牛的推理,而是这两句非常朴素的话“我有同感”,“你没错”。不管两人达成共识的理念到底是什么,荒谬也好,深刻也罢,在两人的关系中,彼此的认同动作,比被认同的内容更加重要。

 

当年我还为“不要恋爱只要婚姻”而感到酸楚,但实际上哪有酸楚?男女主角互相支持对方说下去、自己添油加醋表示强烈认同的时候,已经缔结了一种攻守同盟。他俩不仅把宣扬“为爱而婚”的鹫尾矮化变成流行文化的受害者,而且还越说越激动,物理上也越走越近,简直就是“一拍即合”。前者是攻,后者是守。鹫尾在一旁目瞪口呆,深感“跟不上两人的节奏”。其实,从关系层面来讲,他早已被这联合起来的两人“吊打”并“驱逐”了。这一段鹫尾被弹幕吐槽为“神助攻”,确实如此。

“助攻”为什么重要?因为有的人很相似,却未必产生“我俩是一路人”的感觉。“契合度”不等于“契合感”,情境激发很重要。剧中伊子和巧单独约会时出了种种问题,可是鹫尾插入不久两人关系立马好了。鹫尾不仅带来了新话题,且通过此话题,两人有了对比,谁亲谁疏立判。

当然,C的出现并不一定会促进AB关系变好,只有AB契合度更高时才会如此。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如果C不出现,可能AB不会觉得彼此那么投缘[1]。假如薛宝钗不进贾府,宝玉和黛玉未必能发现双方在精神上有多匹配。光谈爱情的话,宝钗更像是来助攻的。后来纵使黛玉死了,宝玉也“只念木石前盟”,“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AB并不感觉彼此契合,C出现后AB的关系就很容易破裂。以前男人出轨社会舆论会全面谴责“小三”,现在大家则更多的意识到原来的那段婚姻就有问题。婚姻给夫妻远超常人的相处时间,是把双刃剑。如果处得好,契合感高,幸福满满,很难出现婚外情;如果处不好,内心不满,自然一“攻”就破[2]

 

说回剧情,男女主角表达出的立场“不要恋爱只要婚姻”也并不等于“恋爱不成求婚姻”。虽然他们的想法和成长中的挫折密不可分,在后来也有了变化,但至少在那一刻,他们无比坚定的向外界宣布了自己想要什么、拒绝什么。既没有妥协,也没有犹豫。于是,那份坚定勇敢让他们互相欣赏,而互相欣赏又让他俩对这一立场更加坚定。

这种坚持在剧里很燃,在现实中则容易迎来侧目。我还记得很久以前看了一期《非诚勿扰》,有一个普普通通的男生很认真的说他想找个靠谱的姑娘尽快结婚,结果灯全灭,除了一个留灯的女生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她还说了一个很神奇的理由,然后两个人就很高兴的一起走了。嘉宾和现场观众都很疑惑,这两人难道不需要更多了解彼此的信息吗?连主持人都诧异了,一时竟也找不到话说。众人的反应准确的传达了他们对某类婚恋行为的“接受不能”。不过,这么一来,其他女嘉宾的选择也算是在“助攻”(助攻也可以是一群人)。“助攻”当然不是万能的,“主角”必须和它形成鲜明的反差,才能达到“水落石出”的效果。坚持自我在逆流而上时会显得格外珍贵。

现在的我不会认为某种婚恋观比其他的更加高级或低级,而会觉得能够表达和坚持自己的婚恋理念,尤其是它与众不同时,就已经勇气可嘉。更进一步,遇上“助攻”,发现有人和自己“不谋而合”时,那便是人生之万幸了。

[3]

爱情始于互相认同,不管这认同的是什么——对方拥有的性格、才干、想法、长相、社会地位都有可能,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这是恋爱的起点,却不是终点。那么恋爱的后续发展有规律可循吗?如果我现在说“并无规律可循”,你会信吗?

先从澳大利亚的旅行开始说起,那时我们正坐在一艘小船上,四周是茫茫的大海,海风狂野,船各种随波晃动。但因为玻璃船底所透出的那个美妙的海底世界,一切恶劣的环境都变淡了。船长一边开船一边热情的介绍海底的各种生物,又对比了这里和一小时之外的翡翠岛的生态差异。

听到“翡翠岛”我不由得想起出发前在攻略上看到的真人故事:翡翠岛的岛主和他夫人年轻时曾经在一次活动上遇到过,然后各自成家养娃,时间一晃过去 50年,偶然相遇,俩人却一眼认出了对方,此时他们都是单身,于是就恋爱结婚了,还在旅游时买了这个岛[注3]。于是,我开玩笑的问船长有没有听过那里的爱情故事,他说no。不过他接着说,这里有一种蝴蝶鱼,它们一旦成年就会选择自己的伴侣,而且选定后始终形影不离。如果其中的一条死了,另一条就会绝食而死。所以只要你在海里看见的它们就永远会是一对。

船长说得轻松愉快,我却觉得有点沉重。后来几次我在海里浮潜,又看到了蝴蝶鱼,鲜艳的黄色很好看,每次真的都是一对。成双固然让人羡慕,但它背后是放弃独活的决绝。这是怎样的付出?这个鱼版的《梁祝》让人很难过。相对来说,岛主的故事更像韩剧,意外的相遇和重逢,充满了浪漫的缘分感。这也很符合流行文化中对爱情的想象:有这样两个人,是命定的一对,他们会相遇,也会有波折,甚至是放弃,但不管怎么折腾,因为是命定的一对,所以还会重逢然后修成正果。

这可真让人“安心”。

只可惜,这种安心更多存于虚构中。现实生活中哪来那么多“官配”?也许正因为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一份被“命定”的爱情才显得格外宝贵和浪漫。这也是各种甜得发腻的爱情剧始终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大概十年前,我也会更多的去幻想,希望和一个怎样的人在一起,而很少问自己,我愿意为爱情做些什么,我要怎么去和另一个人相处。然后慢慢的,想法有了变化。相爱固然好,相处更珍贵。

虽然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也喜欢用“意外重逢”和“早有前缘”给观众发糖,不过编剧着墨最多的依然是男女主角相处的“麻烦”。伊子说一见巧就会压力山大,仅仅几次约会,她对他的不满回忆挤满了三大本本子甚至还远远不够,但这一切恰恰说明了她有多在意巧。在最后,伊子说 “无论是痛苦还是不幸,若没有了那个人,生活便失去了意义,也许那才是恋爱。” 这段感情真是艰辛得够可以了……

之前虽然聊了“匹配”和“助攻”对促使两人相知相认的重要性。但在我看来,感情的发展更值得去写去描摹,却也更难做到。因为,它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一旦两人开始相处,就意味着与对方有来有去,于自己有得有失,有回报也有付出。这个过程不仅复杂,而且对每一对恋人/夫妻来说也是独特的,复杂就蕴含在独特中。

真正的相处需要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程度却因人而异。有的人“用情时聊胜于无”,只拿自己的一小部分与对方相交;也有人“舍命陪君子”,整个儿沉浸其中,押上了“生活意义”那样的高度。若是男女双方彼此程度相应倒也是轻松,但差异往往存在,这背后有种种原因暂且不表。如果要相处下去,“协商”[注4] 就会自然发生。

表面上,恋爱的发展仿佛很简单: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然后两个人从认识到约会到确立关系再到结婚一起生活。但实际上并不那么容易,“协商”贯穿始终。怎样算对对方好?何时更进一步?没有标准,每一对couple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才要“协商”。“协商”并不一定采用口头交流的方式,行动上的你来我往也能说明很多问题。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传递信息,都是在试图定下一些东西,而对方也在做同样的事,不管两人的目标是否一致。

“协商”的层次未必总是抽象,也可以相当日常琐碎,比如一次旅行两人要去哪里,每天怎么安排,怎么分工,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而对这些细节的协商,有时候也能小中见大。日语中有个词叫“成田离婚”,新婚夫妇蜜月旅行归来直接就在终点站成田机场分手了,这些闪离通常都是夫妻俩在旅行中在种种细节上无法调和。这听上去固然很遗憾,但感情的结局从来都是开放的,并不确定指向幸福和快乐。正在发展恋爱关系或者已经步入婚姻的两人从不会一劳永逸的坐享某种甜蜜,两人总是处于协商的结果中并且随时有可能重新协商。

假如你觉得“协商”这个词太事务性,它还有另外一种表述“合作的艺术”[注5],借着艺术的名义总让人感觉很美。但不管哪个词,背后都是真真切切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努力去了解、陪伴和帮助对方,同时也让对方了解、陪伴和帮助自己。就算不是苦哈哈,也是hard work.

我们追问爱情是否有规律,正是希望用理性方式的掌握更简洁的原则,从而让自己的感情生活轻松一点。前文写了关于恋爱发展的种种,仿佛它大有规律可循,但哪有那么简单?对每一对情侣来说,相处中的“麻烦”和“协商”在本质上避无可避,属于ta们的那一份独特互动是无法完全被规律所描摹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按照斯宾诺莎的观点,如果你能洞察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你就已经成了神。

所幸,这种不定的未知也开放给了我们一个持续去努力和成长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