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虐猴宝宝的执着与治愈
(2017-12-05 23:16:49)
标签:
研究家庭 |
分类: 齐物论 |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每天都能看到学校里养的那一群猴子。它们通常都在假山上灵活的跳来跳去,或者停下来吃吃喝喝。我很羡慕它们简单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老师对我们说,你们最近要对那些猴子好一点,千万不要朝它们扔东西。两只老猴子最近刚又生了一只小猴子,但是小猴子一不小心从假山上摔下去摔死了,老猴子很伤心。它们活动也少了,吃的东西也少了。后来我发现还真是这样。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猴子似乎也是有亲情和痛苦的,它们并非无忧无虑。
但是研究人员不会止步于“似乎”,而是会做一些事情,所以就发生了耐人寻味的事。比如,当猴宝宝“失去”自己的亲生母亲,它们的空间里只剩下一只绒布假母猴和一只钢铁假母猴之后,它们会花大量的时候抱住前者,尽管从后者那里可以得到吃的。这就是心理学教科书上著名的“小猴假母”研究,它揭示出身体接触以及依恋对灵长类的重要意义。而这项研究的主导者哈洛(Harlow)也因此成名。其实哈洛还做过很多其他关于猴子研究,其中一项重点关注了对“问题猴子”的治愈。出于对“治愈”的好奇,我去翻了一下他的论文。无可否认,这些研究对那些当事的猴子都是很残忍的,不过也许故事还是值得一说。
猴子们不会凭空产生问题,通常都是因为从小就被隔离,然后缺乏正常的早期发展导致的——它们回归猴群后,无法和其他猴子形成有效的社会互动,既不主动也不回应其他猴子发起的玩耍或梳毛动作。而且这些猴子还会有一系列异常的攻击和性行为。这其中有一批母猴已经 “成年”,但对于发情的公猴却无动于衷或固执的不配合。哈洛等人就用了一种“黑暗而阴险的方法”让它们怀了孕(论文原话)。看到这里觉得,呃,这些猴子真的很不幸:不仅在成长的过程中孤苦伶仃,出现了一堆问题,后来即还被强迫着怀了孕生下了小孩。
这些猴妈妈对自己的猴宝宝要么彻底不理,要么虐待(如上图所示),有些甚至把自己孩子弄死了。但是那些猴宝宝却一直很努力的去求自己母亲的接触,日复以一日,从未间断。它们会爬到母亲的背上,试图获得腹部或背部的接触,而这些猴妈妈则不断把它们丢在一边。让哈洛感到惊奇的是,猴妈妈的残忍与冷漠在一点点消失。四个月之后那些执着的猴宝宝终于获得了想要的身体接触。而且相比正常的猴妈妈,这些早期被“社交剥夺”的猴妈妈,通常会更少惩罚自己的猴宝宝并且更多让它们接触自己的乳房。后来,这些猴妈妈中的大多数又有了新的猴宝宝,那些最终“释放了母性”的母猴对自己的二宝三宝也很好。但是也有一些猴妈妈始终都没有被第一个猴宝宝“治愈”,一直在虐待自己的孩子,这些猴妈妈对自己的二宝三宝也很残忍[注1]。
让孩子治愈母亲,这始终不应该是一个目标。但从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猴宝宝的母亲有了很明显的改善,而且还 “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只是这个改善终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猴子都能恢复母性,同时它们在其他方面的行为依旧不正常。于是,哈洛等人想到了让同伴猴子去治愈社交隔离的猴子可能会更好一些。接下来,他们就选了一些4个月大的猴子去当“治疗师”。之所以要选年龄较小的的猴子是因为成熟的猴子攻击性比加强。它们的社交玩耍会以攻击行为开始,被攻击者必须攻击回去才能得到认可,然后 “打”成一片。而那些被隔离的猴子好像很难掌握这个规律,进入猴群后常常饱受挨揍的命运。
所谓的“治疗”活动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让它们定期一起玩耍一段时间。这样的接触相比猴宝宝之于猴妈妈,确实有了更为全面和明显的治疗效果。而且,那些“治疗猴”也没出现什么明显的后遗症。
至此,这个故事总算是迎来了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但之前的黑暗也曾真实存在。毕竟在开头,有一些猴宝宝死去了,也有一些猴宝宝始终被虐待。而那些施虐的猴妈妈曾经也是猴宝宝,它们从一出生就没有和妈妈在一起的机会。那些我曾经认为天经地义的猴妈妈对猴宝宝的感情,即开头提到的老猴子伤心背后的东西,其实并不一定会发生。施虐的猴妈妈在孩子出生前从没有感受过猴子间的温暖,既没有来自父母的,也没有来自交配对象的。所以,很能理解这些猴妈妈为什么一开始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感情或照顾。其实,人也有相似的地方吧,能否给别人关爱,被爱的经验真的很重要。
从故事的发展来看,子代对亲代的巨大影响也震撼了我。大多数活下来的猴宝宝最终得到了它们想要的母爱。那种孜孜不倦的索求最终有了回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总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在发展心理学的很多研究中,虽然学者也会关注孩子对家长行为的影响和塑造,但通常论调都比较消极,偏恶性循环:比如Bates等人就发现,小孩难搞的先天气质(difficult temperament)会引发父母更严苛的教养行为,而这种教养行为又会让小孩在后来滋生出更多的问题。哈洛的这项研究则报告了一种积极的影响和塑造,让人看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光明的可能性。
同时,因为这篇论文的描述,我对“执着”这件事又多了一些理解和感受。人类和猴子都有执着的时候,且结局也相似:那些对身体接触执着的猴宝宝可能会软化自己的母亲,但也可能碰上始终凶残冰冷的的母亲。而在人那里,软磨硬泡求人办事有时候对方会答应,但有的时候对方油盐不进那你只能碰钉子。
当然,人和猴子的执着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猴宝宝来说,它们的执着更多是出于生理本能,这种本能是刻在基因中的(它可能也传递到了人那里);而人的执着则有着更为高级的自我引领,这在励志故事中屡见不鲜,它更多是出于一种清晰明确的自我认定的目标。人可以目标明确的发动执着本能,而当自己的目标无法实现的时候,又可以调整目标,从而放弃对某一个人的执着。这种及时调整、“斩断”执着的能力得益于人类拥有更强的大脑,以及更多接触同类的机会。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忘记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陷入执着,但至少我们应该为拥有这种可能性而感到庆幸。
参考文献:
Bates, J., Pettit, G., & Dodge, K. (1995). Family and child factors in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children's aggress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J. McCord (Ed.), Coercion and punishment in long-term perspectives (pp. 124-13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low, H. F., & Suomi, S. J. (1971). Social recovery by isolation-reared monkey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68(7), 1534-1538.
注1:这篇论文有很多地方没有交代清楚,比如,到底有几只猴子参与了研究?彻底忽视猴宝宝的母亲和虐待的母亲各有几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之后被“治愈”的猴妈妈又有几只?背后是否也有一些原因?感觉很遗憾,作者其他相关的论文也没有交代。不过考虑到这篇论文已经46岁了,语焉不详也是没有办法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