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几束“鲜花”
(2017-09-26 11:31:39)
标签:
学校职场 |
分类: 人间世 |
假如现在有人要给你送几束花,你会不会很开心?当然,一般不会有这么好的事,我只是在说一个比喻而已。至于比喻要说的东西,看下去就知道了。
宾大的职业办公室很贴心的提供了职业测评服务,而且还提供相关的讨论会。上周,很久都没有做职业测评的我又有些心痒,于是就选了一个名叫“优势探索”(strength quest)的测评讨论会。在电脑上填50分钟的电子问卷,就能得到5个自己职业方面的优势,听上去是不是很美?
人们做职业测评通常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以便于更快的找到合适的方向。大多数测评只是告诉你,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描述通常是对人性格、兴趣、能力大方向上的总结归纳,是中性的概括。而“优势探索”这个由盖洛普开发的测评,则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即它背后有一套很清晰的价值观。即,只要你找到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你就能幸福快乐,所以这个测评表就是要为参与者找出优势。
找优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抱着怀疑的态度点开了测评的链接。整个问卷都是一种类型的选择题:给你两个关于人特性表述,分别在屏幕两端,比如表述A: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喜欢我,表述B: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听我的。下面有5个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如果完全符合A的表述,而不符合B,就选择下面A正对着的点,反之亦然;如果觉得自己没有那么极端的话,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倾向选择之间三个点中的任意一点。很快,我有了一点发现:测评把所有的选项都用积极的方式呈现,所以我猜不管怎么选都会得到一些优势。这里举个极端的例子——“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换一种表述可能就是 “为了解决问题想尽了一切方法” ,但是听上去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50分钟后,我总算做完了测试,得到了5个在职业上的优势主题:Input(注重收集信息), Learner(学习者), Intellection(智力活动), Communication(交流),和 Connection(连接)。同时,我也得知了在这套测评共包含34个优势主题,但是它并不把每个人在所有主题上的得分都公布出来。我觉得这样做也符合它背后的理念:从选择题的设置来看,很多优势之间是此消彼长的,既然目的是让人看到自己的优势,自然要避免消极结果所造成的分心。不过,我并不是很认同优势之间是此消彼长的。
之后就去参加了讨论会,每个人都领到了一个特制的姓名卡,上面除了本人的名字还有测评得出的那5个优势。主持人先让我们想了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来印证自己的某个优势,然后要求大家自我介绍时念出那5个优势,并分享这件事。我猜测,这个活动的目的除了仪式性的自我介绍,更多是一种优势身份的认领和强化。就好像建立所谓的“星座”身份认同一样——“我是摩羯座,所以我喜欢认真工作”。
但是很可惜,参与者对这5个优势并不能自信的记住并说出来,大多数人要么是把姓名片放在桌子上念,要么已经把姓名卡挂脖子上了,所以只能一边歪着头一边拿起来读。多少有一些别扭,这种别扭大概也不能怪参与者。因为这个测评在定义“优势”的时候用了34个不是一路的名词。有的名词标定身份,诸如“包容者”(includer);也有的名词标定人所注重的东西,比如“责任感”(responsibility)。这样人就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模板。所以,如果盖洛普的目的是要让测评者能够勇敢的声称自己具备某些优势,那么也许可以改进的第一步就在这里了,首先得让人能够轻松的记住它们。
然后主持人又让大家谈一谈是不是对自己的优势存在一些消极的看法。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如果一个人内心不能认同自己的优势,自然也谈不上后续运用。参与者的回答大多数是在质疑自己为什么没有某些优势。比如有一个女生说自己原来的测评结果有“共情”这个优势,但这次没有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又有人说,自己所有的“优势”都很严肃跟工作相关。主持人的回答就像是万金油,她说,也许你其他优势也是很高的,可惜测评结果只能反馈前五,你也可以认领其他的优势去培养和发展啊。又说,有的人不愿意声称自己具有这样的优势是把它视为理所当然的,或者觉得这样做很自以为是。其实,大家之所以对5个“优势”尤嫌不够,必然是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完美,这和社会对人的期待也有关系。别的不说,单只是因为宾大是常青藤学校之一,就足以让人压力山大。而主持人所做的也不过就是顺着参与者的焦虑安慰一下,我想,她永远也不可能说出“用好5个就够了”这样的话。
之后主持人又给大家发了一系列材料,包括:1把优势按照用途分类,2把优势用到面试中去,3基于优势写自己的介绍信,4把优势用到找工作上,5用优势视角来职业规划。每个材料说几句或者让大家看两眼做几道选择题,但因为文字太多,根本看不过来,每个都草草而过。结果这一堆下来,我看着所有参与者的表情,好像都很沉重。仿佛找工作的黑暗一下把“优势”那点微弱的光芒给压没了。
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者,我觉得自己需要想得更深远些。结束之后,我又认真的读了34个优势表述,并且在火车上思考了整个设定——
如果说一个人具备的小特长,小才能是一些零散的小花小草,盖洛普所做的就是把你认为零散的小花小草扎一个花束,让它看上去很美。所以,我很感谢这个量表的包装力,把什么都能拿来好好包装一番,让我意识到优势不一定是能力,可以是一种偏好,甚至还可以是一种信仰。
当然,人是很贪心的,希望自己拥有的不只是一种类型的花束,既要会工作又要会玩,既要有成就又要讨人喜欢。同时,肯定不能只有“廉价”的花束,必须要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货。如果在美国,你的优势清单里,没有所谓的积极主动元素时,就好像少了主流的玫瑰花一样。即使康乃馨再漂亮,再怎么包装,也不如含有玫瑰的花束。这次讨论会中有一个参与者的心声就验证了这一点,他说自己的优势是Input,爱好收集存档,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好特质。
另外,关于“花束之用”,光停留在心理装点层面,让人感觉好和有用,也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意识到:花束是可以拆开重组的。所谓的“优势”是个综合的东西。比如有一种优势叫“个体化”,它对应的描述是 “关注人每个人的独特之处,知道怎么让不同类的人一起高效工作”,这一个优势就是多种能力和偏好的组合:首先要会观察会分析,然后还要思考人与人之间组合的最优化。所以,我们并不是生而具备优势,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优势。是在不断的人际交流中,不断的学习和做事中,多种小能力和小偏好被培养起来,不同的小能力和小偏好又被合并封装在一起,才有了“优势”。这是社会留给我们的馈赠和印记。但这些印记也不是永世不变的。
我很清楚,自己的5大优势主题(注重收集信息、学习者、智力活动、交流和连接)和自己长期浸泡在大学以及学术环境中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学术职位空缺那么少,谁知道两年之后又是怎样的情况呢?现实的情境总是复杂又灵活多变。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其他的小能力可以被激发和调动,小偏好可以被发现和培养。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参与者说自己先前做过,这次再做却发现五大优势变化了,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优势下面的小花小草才是我们根本。与其确认自己的优势,拼命的寻找适合自己优势的地方。不如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可以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把优势打散重组,来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就像康乃馨为主的花束适合母亲节,却不适合送给自己的爱人。人最怕的就是固步自封,哪怕是优势也不例外。我并不否认测评开创人的初衷,认领了优势等于认领了社会在我们身上留下的馈赠,可是这种馈赠不该局限我们新的发展可能。如果真心带上这些花束上路也是好的,毕竟这是一种自我肯定的力量。只是我相信,在路上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它们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