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吴哥窟游记
(2013-12-07 12:36:32)
标签:
家庭历史 |
分类: 逍遥游 |
要写一个怎样的游记?让读者清晰的知道那里有些什么似乎是很荒谬的。以前却是那么做的。
最好的大面积保留感觉经验的地方是小说。那么我这篇游记要写些什么?
无攻略,无完整叙事,不掩饰。7月写了主体,今天略加了一些背景信息。年末将至,存货上市。
吴哥窟群寺印象
去之前,我以为吴哥窟是深深的埋藏于丛林之中。现在,我知道丛林又被清理走了,所以宫殿还是宫殿。虽然偶尔在石壁中会有一些野草。塔不龙寺比较有看头。榕树和建筑牢牢的长在一起。崩密列坍塌得比较厉害。
吴哥窟是皇宫。大吴哥也是宫殿。跟游览故宫差不多。只不过内部陈设没有,都只有佛像或者印度教的神像。坍塌歪斜是随处可见。
原来我幻想吴哥窟是深闺中的柔静的处子,“蓬门又迭户,只等为君开。”可烈日下定向越野式的来回跑,实在身心俱疲到难受的地步,再一看往来的游人,自然想起了《三体》中丁仪对那些坚信宇宙规律纯洁无暇的嘲笑:筵席中不存在没有动过的菜,也不存在没有碰过的处女。尤其是旅游这种地方。
茶胶寺,金字塔型的寺庙是很不一样。没有阶梯,让我真实的感觉曾去过那里。虽然一上去就有点后悔。烈日,每一级台阶不到脚的长度,生命垂危,必需手脚并用,小心平衡。因为穿着长裙,难度更上一层楼。然后,上去后被人表扬了。
巴肯山看日落。乌云太多没看真切。但云的形状很好看。旅行中遇到几次白人,若聊了几句感觉如履平地,推测来自美国,则命中率100%。然后在小吴哥,第一次认真的看了看日出,总之要戴墨镜。
享受
青椰子很好吃。3000瑞尔可以成交,1美金(4000瑞)有点亏,一开始没有还价。
喜欢在当地的特色摇床中,半梦半醒。
荷花很美丽,花瓣也可以扎起来,放在杯子中,情趣超然,或供给佛祖。
五星级酒店的SPA按摩,75美金1个半小时其实有点不值,体验一次就够了。趁机打听行情,据说淡季时房间也就80刀一晚。
Apsara传统舞蹈加现场器乐演奏,确实好看。天女散花,手势好,散花瓣时,如暴雨梨花针般曼妙的喷洒。还有男女求爱的戏剧性舞蹈。那些演员为了讨生活很艰辛。表演结束后,大家都涌上舞台,把她们当背景,合影拍照,良久不散,她们就耐心的站着,等所有的人拍完照片。
人很神奇
其他阿姨都不去荔枝山,因为害怕当年埋在那里的地雷。我和母亲去了。于是在阿姨女儿的日记中,我们是“勇敢无畏”的去了。阿姨们总觉得别人在坑人。我们被要求捐钱。卖家小贩的开价总是贵的。虽然有个阿姨处处提防,但她因找人帮她拍了一下照,结果又被要小费,防不胜防。
旅行中要做无数决定——包什么样的车?一辆车还是两辆车?是否请导游?中文的还是英文?是否要延期一天?该如何讨价还价?如何确定价格的底线?怎样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遭遇多头管理。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坚持要找对应的东西。劳心劳力,努力了半天。被阿姨说打交道有待提高,每次涉及到别人未来行动我都不好意思。
人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风景,这才是旅行的价值。
母亲最有智慧,比如看到别人有向导很羡慕,于是思量着也去找个导游 。她深知如果找英文向导,我来当翻译,万一导游说不好,大家不满意,责任就在我身上,这事吃力不讨好。后来果然,大家都不满意中文导游,但那就是他的问题。旅行中需要找个地方发泄不满。
平心而论,这个导游说的东西也是有价值的。不能光想着别人没有说自己想听的东西,而是要听别人到底在说什么,和理解他为什么要说这些。他推荐的订票处有Apsara表演加自助餐,12刀一个人实在不贵。后来机场上遇到一个上海大叔,死也不相信我们只花了这些钱就看到了表演,说连吃饭都不够。
似曾相识印度风
对当地人优惠,对外国游客10倍的价格。
比印度整洁,国际化程度更高。但印度明显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巴戎寺的浮雕确实很精彩有艺术性。和西方艺术是不一样的体系。
和印度的佛像神像不一样。故事本身就有所改造。可以找个机会再细细看有什么不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