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事业意识
(2013-05-25 10:26:14)
标签:
学校研究 |
分类: 知无涯 |
受朋友之邀,写了篇很正的文章,差不多调侃风尽去。有时候确实需要写些正的文章,别的时候则需要进入别的状态:文艺,友爱,学术,幽默和business。总之,最好是能更根据情境在不同的状态中自如切换。
————
我到哈佛的前两个月总体感觉颇好,因为每天都很充实:做阅读、写作业、参加各种讲座或活动、和朋友相约游逛波士顿。得益于早期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北大的锻造,应对和完成基本的课业对我并无难度。哈佛又是一个活动多姿多彩的地方,总会有很多有趣的讲座和交流活动,每次去参加完感觉都能听到很有意思的东西。但是在一次networking的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个女孩。在和她的交谈过程中,我忽然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就存在只是自己一直没有注意的问题——我没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事业意识,而这些正是应对美国学术挑战最重要的内在力量。
还是从那次聊天说起,因为它让我意识到了问题意识和事业意识的重要性。我和那个女孩起先的交流并无特殊之处,只是互相交换个人基本信息。之后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到哈佛这些日子,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就讲了几门课的大致是什么内容,接着说自己对这几个领域加深了认识,但说着说着,觉得有点无聊。我就问她的答案是什么,她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虽然,“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是求学过程中唯一重要的目标,但比起单纯的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这个确实要来得重要的多,而且好像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然后我再反观自己之前在哈佛的经历,虽然觉得很忙很充实,但扪心自问,却好像竹篮打水一场空。我虽然认真的用自己的头脑加工了很多信息和知识,可是“竹篮”是留不住东西的。活动很多,大家的观点还有讲过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可是最终的收获却很微茫,或许只有那一时愉悦的快感是真实的。要改变,只能自己逼迫自己不断的提问,不断的去想别人在提什么样的问题,不断的从别人的话语中提炼出问题。之所以说逼迫,是因为人是随波逐流的动物,容易在沉溺于知识的汪洋大海中而忘记了如何游泳。
在这个领悟的基础上,我忽然明白了很多东西,比如阅读和讨论该如何把握。平时常听同学说Reading太多做不完,但其实懂得把握文章框架,挑重点来阅读就会让效率截然改观。而这个对重点的把握,其实就是对某个学术领域的重要问题和对写论文的学者问题意识的把握。还有,美国的课堂非常注重讨论。过去我常常急于去追求每个人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是否有更正确的观点;但那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重要的在讨论中加深自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领悟,并且在别人话语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问题。有时候追问也会没有结果,但没必要急于求成,所以庄子会说“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很多问题需要在别的课程、甚至后续更久远的人生道路上才能获得解答。
胡适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说 “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我深以为然。其实问题意识也不是凭空跳出来的,它和一个人的事业意识有紧密的关联,并且在一个宏大的问题之下会细分出若干小问题。
回到那次对话,我和那个女孩聊着聊着,她就说起了自己的理想——她希望成为一个大学老师,影响学生,让他们对学习有正确的观念,真正从学习中受益。我觉得很感动,我们是志同道合的。有这样一份心作为基础,后续的问题自然就会源源的产生。比如,到底什么才是从学习中受益?怎样让学生从学习中受益?这些都是相对宏观的大问题。而这些大问题之下,必须有很多切实的小问题作为支撑,比如大学生群体有怎样的心理状态和常见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如何受到家长、同伴关系的制约?如何评估学生的收获和成长?这些都是学术领域中研究者们关心和致力于探讨的问题。可以趁在校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学习研究一下,而离开校园的时候再给出自己个人版的回答。其实,所谓的事业意识就是我们俗称的理想,但理想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要和学习生活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中找到栖身之地。而学习也因为自己的问题意识变得有了焦点,有了深层的动力。
后来,我读到一本关于课程设计的经典著作,它的设计指导基于这样的信念:知识是最外围的,而让学生意识到一些大问题的存在,并激发他们对大问题持续不断探索和回答的兴趣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这样的信念印证了我之前的想法。学术挑战并不可怕,没问题去追求才是可怕的。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心怀自己的问题意识和事业意识,过程再苦再累,心中也是甜蜜和幸福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