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凌隽Lyn
陈凌隽Ly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73
  • 关注人气: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摩羯座与心理学

(2012-04-08 22:18:37)
标签:

娱乐

研究

分类: 齐物论

学心理学的一个好处是更容易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从前天晚上起,我与自己的焦虑相遇了,连续两天都很早醒来。然后就想做点什么,因为头脑很辛苦,所以选择了写作,表达对我来说反而是最轻松的一件事。


这篇其实早就想写,倒不是因为我是星座的狂热相信者。平时我也不会用星座的眼光看待别人。就拿摩羯座来说,我认识一大群摩羯,都是非常有各自特色的,没啥相似之处。但是对我自己来说仍是有意义的。

意义在哪呢?在于你认同什么性格特征,就更容易强化自己身上的这个特征。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星座之所以有一定的准确性,多由此而起。从心理学的科研来说,人格学派向来有类型和维度之争,但我比较喜欢后者[注1],也是研究的大势所趋,所以按月份划十二个性格类型总让我有点接受不能。尽管如此,我还是很认同摩羯座“勤奋踏实”的性格特征。

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认同的,相反,我很抵触。小学时,因为一本星座小册子忽然在全班传阅开来,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星座。那时,摩羯不叫摩羯,而叫黑羊,弄得我好不郁闷。同学问我是啥星座,我出于害羞,就说自己是白羊座的,因为白总比黑好嘛。结果有一个白羊座的同学知道了立刻跑过来狠狠的指责我说,白羊座岂能人人都是的,你不要冒充我们这个星座的人。后来“黑羊”变成了“山羊”,还是不太好听。除名称外,我更郁闷的是对星座的描述,它说摩羯不聪明但很勤奋。好端端的,为什么我的聪明就比别人少了一截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中国这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被迫自己发展了一套“考试成长型心态”,对自己说考试错得越多越好,至少在最后大考之前充分暴露了自己的问题,便于自己早日纠正。长此以往,我会越来越擅长考试和学习的。后来,我确实比大多数同学会考试(又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再之后,接触到Carol Dweck的成长型心态以及内隐智力理论[注2],觉得果然英雄所见略同。那套理论主要告诉我们:人们对人性特质的假设有entity theoriesincremental theories的区分,也就是要么认为其是固定的,要么认为其是可变的,无论是智力、人格、还是人际关系上都有这样的区分。自然,我觉得自己是后者。毕竟很多事,都是事在人为。于是,我对自己聪不聪明这事越来越不在乎了,并且越来越相信努力的重要性。

但即使给自己做了这么积极的心理暗示,我接下来人生也并没有变得更辉煌壮丽一点,挫折还是家常便饭。在做手术后,医生假如说“我们已经尽力了”,人基本就死了。但是在人生的“手术”中,纵说过“我已经尽力了”,却还得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努力的成果死去。我也曾害怕并且今后还将害怕,努力了不成功。但生活毕竟是消费品,不是展览品。所有的苦,自己知道就好。至于别人的光鲜亮丽,看一眼也就罢了。渐渐的,我就开始接受了“勤奋踏实”这样的性格特征,并且以此为荣。还找过摩羯座的名人都有哪些作为安慰,连虚构的都不放过,也算是一种沾光效应[注3]吧摩羯座名人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比如蔡元培、《玫瑰之名》的作者艾柯、《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教授、还有大侦探福尔摩斯,他们都很智慧,让我心安。

也有一些描述说摩羯座的人“事业为重”“工作狂”。其实这真的不是什么摩羯座的专利,而是一种很多人都会采用的自我防御。潜台词是“别说我不懂情,只重阳刚”。我自己也曾一度把学业置于感情之上,不是因为冷漠,而是当感情不顺时,觉得总有一些东西还可以支持自己。但后来也渐渐丢开了这样的防御机制:既然在事业上,人生结果和努力都不成线性比例,但依然应该努力,那么感情为什么要例外呢?哪怕感情这事最容易让人受伤。

要说人生速度这事,没有可比性。凡子当年在准备保研的自我介绍材料时大致说了一句,在哲学的国度别人已经如雄鹰般展翅翱翔了,我还在地上如慢蜗牛似的爬。当时觉得很可爱,但其实可以引申为更广泛的人生写照,也适用于我自己。“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是《劝学》篇里的名句,不过在目前的竞争社会中,连骐骥也马不停蹄,这压力该有多么的大。而我的选择是,多关注自身的成长变化,时不时收回投向外部的眼光,塌下心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注1:关于人格测量,四类型通常由两个维度缔造。比如我个人偏爱的希波克拉底四体液说的现代证据,就是Eysenck从上两个生理维度上得出的。

注2:Blackwell, L. S., Trzesniewski, K. H., & Dweck, C. S. (2007).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predict achievement across an adolescent transi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nd an intervention. Child Development, 78, 246-263.

注3:沾光效应又叫BIRG效应,全称Basking In Reflected Glory phenomenon,通俗的解释见http://www.psych.ac.cn/kxcb/kxcb_xwxj/201210/t20121024_3665951.html 此外,在另一篇博文上有提到很多和名人拉关系背后的心理机制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fa07fd0102xegh.html也欢迎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