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印象2011【1-3】
(2011-02-01 10:14:05)
标签:
娱乐杂谈 |
分类: 逍遥游 |
写文字本来是为了好玩,结果有了个博客反倒觉得该认真对待起来。但搬来搬去,又叫人略有气馁。这个人员流动性很大的时代,连博客的生存空间也莫不如是。说起流动性,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在哪,但很大的概率还是得离开波士顿。在得知相关信息之后,仿佛很难过。但也许只有即将失去,才会抓紧去做些什么。
朋友CC很善于励志,总能发明出各种让人激动的说法,诸如“沉浸在如科学家一样的奇思妙想中”,“去做你心里最想做的事”,“在2011年的春天绽放”之类的。听到了虽然深表怀疑,但又不禁会想自己还能不能做点“绽放”的事?在那次麦芝(Madison-Chicago)之旅中,我打车去的机场,路上很自然的就看起了车里的公共交通电台。上面问,你知道以下这些东西都是在波士顿发明的么,电子邮件,微波炉,咖啡机……然后又问,你知道这些作家,这些歌手都是波士顿人么,我便发现自己对此一无所知。一年半过去了,我真的了解波士顿吗?
有人说留学是镀金,我并不同意,就好像我也不同意“人生就是在1后不断加0”这样的说法。你是1,你永远是1。多到一个地方,不能让你变成2,更不用说10。新的经历只是让你通过体验这个世界,进而探索自己,同时向道更接近一步。在这一年半以来,我感觉到自己内部的很多变化,或许比哈佛的硕士学位都重要得多。想了想CC的话,也许,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真正努力深入的去了解波士顿。把各种历史文化相关的地方都走走,顺便在这里说说感想。本来准备朴素的称这一系列的文为“玩遍波士顿”,细细一想,当“波士顿”作为宾语时“玩”这词还是太轻佻了些。
那就从“爱”开始吧,今天从哈佛法学院图书馆偏门进去时,突然看到门口的石凳上刻着一行字:"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七号,离这不远处,两个人邂逅相爱了"(January
17th, 1985, not far from this spot two people met and fell in
love.)。给人留下好多想象的空间,浪漫的是他们的邂逅相爱,浪漫的更是这样一种诗意的铭刻。
【2】借景
记得《苏园六纪》介绍拙政园时,说造园者匠心独运。他们在设计某处景致时,考虑从小湖望去,远处的北寺塔刚好入画图中,恰似专为此园所造。当时没什么想法。前天在那本摄影集中找翰考克塔的时候,忽然发现摄影师刚好从波士顿的公共花园(Public
Garden)那的泻湖(Lagoon)拍过去。在某些方面,人的美学感果然古今中西皆同。
说起这个泻湖,正是当年GRE红宝书单词中莫名其妙系列之一。原来没有时间去考证到底什么叫“泻湖”,现在倒是有了实际的探索目的,于是去查了查。才发现现在都不叫“泻湖”,改成高级的“潟湖”了,简单来说就是“海滨浅海湾”。波士顿沿海,这个解释终于比较Make
sense,看来学习中例子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上文说到的公共花园与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紧挨在一起,我却只去过后者,也没有全走完。两者都历史悠久,而且很有美国意义:公共花园建于1837,是美国最早的植物园:波士顿公园建于1634年,是美国最早的公园。
【3】行政区划
习惯用波士顿自我标定所在,其实确切的来说,我所在的地方是剑桥市(Cambridge)。刚来哈佛念书时,住在剑桥市牛津街,觉得好爽。但没搞清楚状况,以为剑桥隶属于波士顿,写地址城市那里都写成了波士顿,最然居然也收得到。
因为这两个城市实在挨得太近,所以虽然无隶属关系,大家还是说自己在波士顿。美国人估计也有这意识,比如,那本波士顿的风景相册也把剑桥“收归”自己所有。以中国的标准来说,美国所谓的市也实在是太小了,走两步路就换一个市,不大符合心理习惯。
话说波士顿本身就是个神奇的概念,美国有所谓的“大波士顿”(Greater
Boston)一说。又名Boston-Cambridge-Quincy, MA-NH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4,411,835),包括了马萨诸塞州(麻州)六郡(Norfolk, Plymouth, Suffolk,
Middlesex, Essex,Worcester)和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两郡(Rockingham,
Strafford)。顺便,波士顿属于Suffolk郡,剑桥属于Middlesex郡。但是“郡”这个层级,在美国的行政区划上存在感极其微弱。很多时候美国人会知道某个具体的城市属于哪个州,却搞不清楚它属于哪个郡。波士顿是麻州首府,美国最老的城市之一,出名最大的原因应该还是在于独立战争。